|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 1.1.1 生理止血的过程及分子机理 | 第12-13页 |
| 1.1.2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 第13-15页 |
| 1.1.3 血管性血友病的类型 | 第15-16页 |
| 1.1.4 血小板表面受体GPIb-IX-V | 第16-17页 |
| 1.1.5 血小板胞内钙信号 | 第17-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1.2.1 WT-A1及其突变体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1.2.2 血小板钙信号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1.3.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原核表达WT-A1及其突变G1324S、R1308L | 第24-44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8页 |
| 2.1.1 载体与菌株 | 第24-25页 |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 2.1.3 溶液配制 | 第26-28页 |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8-37页 |
| 2.2.1 质粒转化DH5a | 第28-29页 |
| 2.2.2 质粒提取与基因测序 | 第29-30页 |
| 2.2.3 目的质粒转化M15 | 第30页 |
| 2.2.4 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 | 第30-31页 |
| 2.2.5 探索最优化超声条件 | 第31-32页 |
| 2.2.6 WT-A1及其突变体的蛋白纯化 | 第32-34页 |
|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蛋白纯度 | 第34-35页 |
| 2.2.8 WesternBlot鉴定目的蛋白的特异性 | 第35-36页 |
| 2.2.9 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36-37页 |
| 2.2.10 透析和浓缩 | 第37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 2.3.1 质粒DNA浓度及测序结果 | 第37-38页 |
| 2.3.2 超声参数的最优化结果 | 第38-39页 |
| 2.3.3 WT-A1、A1R1308L、A1G1324S三种蛋白表达纯化的结果 | 第39-41页 |
| 2.3.4 BCA定量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 2.3.5 WesternBlot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 2.4 分析讨论 | 第4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流动腔系统鉴定WT-A1及其突变体对血小板粘附的影响 | 第44-52页 |
| 3.1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 3.1.1 蛋白分子与血小板 | 第44页 |
|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4-46页 |
| 3.1.3 溶液配制 | 第46页 |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6-48页 |
| 3.2.1 底板功能化 | 第46-47页 |
| 3.2.2 血小板的分离与提取 | 第47-48页 |
| 3.2.3 血小板粘附的灌注实验 | 第48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 3.3.1 血小板在功能化底板上的特异性粘附 | 第48-50页 |
| 3.4 分析讨论 | 第50-5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流场下WT-A1、G1324S和R1308L介导的血小板胞内钙释放 | 第52-66页 |
| 4.1 实验材料 | 第52-54页 |
| 4.1.1 蛋白分子和血细胞 | 第52页 |
| 4.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2-53页 |
| 4.1.3 溶液配制 | 第53-54页 |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6页 |
| 4.2.1 流动腔底板功能化 | 第54页 |
| 4.2.2 血小板的提取与标记 | 第54-55页 |
| 4.2.3 流动腔检测钙响应实验 | 第55-56页 |
| 4.3 血小板钙响应相关物理量的定义 | 第56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56-63页 |
| 4.4.1 力触发并调控由VWFA1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钙响应 | 第56-59页 |
| 4.4.2 剪切率和WT-A1浓度对血小板钙响应的协同影响 | 第59-61页 |
| 4.4.3 VWFA1的突变对血小板钙响应的影响 | 第61-63页 |
| 4.5 分析讨论 | 第63-6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附录 1 | 第76-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