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生态空间范围及生态用地分布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城市群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生态用地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4.1 城市群生态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14-15页 |
1.4.2 生态用地类型变化分析 | 第15页 |
1.4.3 生态用地的服务价值测算 | 第15页 |
1.4.4 生态用地时空分布评价 | 第15页 |
1.4.5 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5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城市群生态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17-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2.3 界定原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3.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第18页 |
2.3.2 核心城市的确定 | 第18-20页 |
2.3.3 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关联程度测算 | 第20-22页 |
2.3.4 核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测算 | 第22页 |
2.3.5 空间范围的界定标准 | 第22-23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4.1 核心城市的选取 | 第23-24页 |
2.4.2 城市间空间距离 | 第24-25页 |
2.4.3 城市间实际距离的测算 | 第25-26页 |
2.4.4 城市间关联程度的测算 | 第26-27页 |
2.4.5 外围城市所受场强的测算 | 第27页 |
2.4.6 城市群生态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生态用地类型变化及其服务价值评估 | 第29-41页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3.1.1 研究区域 | 第29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3.2.1 生态用地分类体系 | 第30页 |
3.2.2 生态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3.2.3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算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3.3.1 区域生态用地类型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3.3.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3.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3.3.4 区域各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3.3.5 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分析 | 第37-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城市群生态用地分布时空变化 | 第41-53页 |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4.1.1 研究区域 | 第41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4.2.1 遥感影像分类 | 第42-45页 |
4.2.2 分类后处理 | 第45页 |
4.2.3 生态用地时空分布评价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4.3.1 北京和天津市域生态用地时空分布 | 第45-46页 |
4.3.2 廊坊、唐山和沧州市域生态用地时空分布 | 第46-48页 |
4.3.3 石家庄和保定的生态用地时空分布 | 第48-49页 |
4.3.4 张家口和承德的生态用地时空分布 | 第49-50页 |
4.3.5 各市生态用地面积占比分析 | 第50-51页 |
4.4 生态用地变化成因分析及调控措施 | 第51-52页 |
4.4.1 城市群区域生态用地变化成因分析 | 第51页 |
4.4.2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用地调控措施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