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医六味地黄汤对脾阴虚模型大鼠NO、GAS、胃蛋白酶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5-2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6-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2页 |
| 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结果分析 | 第22-28页 |
| 1.1 实验前大鼠体重分析 | 第22页 |
| 1.2 脾气虚造模阶段一般情况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 1.3 脾阴虚造模阶段一般情况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5页 |
| 1.4 整体造模阶段大鼠一般状态数据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 1.5 药物干预治疗后体重、饮食和饮水量分析 | 第26-28页 |
| 2 大鼠检测指标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 2.1 胃蛋白酶 | 第28页 |
| 2.2 胃泌素 | 第28页 |
| 2.3 一氧化氮 | 第28-30页 |
| 2.4 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 第30-32页 |
| 讨论 | 第32-38页 |
| 1 关于脾阴虚证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 2 脾、胃阴虚之区别与联系 | 第32-33页 |
| 3 中医与朝医对“证”的认识不尽相同 | 第33-34页 |
| 4 脾肾相关学说讨论 | 第34-35页 |
| 5 关于慎柔养真汤的选择 | 第35-36页 |
| 6 关于选定指标的讨论 | 第36-37页 |
| 7 本实验研究存在的缺陷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综述 脾阴虚证的研究进展 | 第43-53页 |
| 1 关于脾阴虚证治法 | 第43-44页 |
| 2 关于脾阴虚证的现代研究 | 第44-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