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3.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2 实践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文化中心交往空间与气候适应性设计概述 | 第28-44页 |
2.1 文化中心交往空间概述 | 第28-41页 |
2.1.1 文化中心相关概念 | 第28-33页 |
2.1.2 文化中心交往空间定义 | 第33-36页 |
2.1.3 文化中心交往空间类型 | 第36-38页 |
2.1.4 文化中心交往空间特点 | 第38-41页 |
2.2 气候适应性设计概述 | 第41页 |
2.2.1 建筑气候分区与湿热气候 | 第41页 |
2.2.2 建筑气候学与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41页 |
2.3 建筑气候缓冲层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解析 | 第44-57页 |
3.1 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4-49页 |
3.1.1 自然气候因素 | 第44-47页 |
3.1.2 整体生态建筑观 | 第47-48页 |
3.1.3 综合策略运用 | 第48-49页 |
3.2 适应自然气候的被动设计解析 | 第49-52页 |
3.2.1 适应热环境的处理 | 第49-50页 |
3.2.2 适宜风环境的处理 | 第50-51页 |
3.2.3 适应湿度环境的设计 | 第51-52页 |
3.2.4 适应光环境的设计 | 第52页 |
3.3 气候环境与行为心理相关设计要素解析 | 第52-55页 |
3.3.1 文化中心交往活动行为心理需求解析 | 第52-53页 |
3.3.2 环境与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 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55-56页 |
3.4.1 技术方向的气候适应性发展趋势 | 第55-56页 |
3.4.2 空间设计方向的气候适应性发展趋势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 第57-88页 |
4.1 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 第57-60页 |
4.1.1 灵活可调适性原则 | 第57-58页 |
4.1.2 协同整合性原则 | 第58-59页 |
4.1.3 高效集约化原则 | 第59页 |
4.1.4 地域性特色原则 | 第59-60页 |
4.2 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防热设计策略 | 第60-70页 |
4.2.1 有利于防热的空间形态设计手法 | 第60-65页 |
4.2.2 合理建筑朝向及防热分区 | 第65-66页 |
4.2.3 设置缓冲空间 | 第66-67页 |
4.2.4 利用遮阳构件 | 第67-70页 |
4.3 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的通风设计策略 | 第70-81页 |
4.3.1 利用平面布局组织良好的通风 | 第70-73页 |
4.3.2 聚合式中庭空间通风 | 第73-76页 |
4.3.3 巷道式线性空间通风 | 第76-77页 |
4.3.4 组合式庭院空间通风 | 第77-79页 |
4.3.5 形体系数对通风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6 利用构件组织通风 | 第80-81页 |
4.4 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引入策略 | 第81-85页 |
4.4.1 绿植的引入 | 第82-83页 |
4.4.2 水体的引入 | 第83-84页 |
4.4.3 空中庭院的引入 | 第84-85页 |
4.5 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综合技术运用策略 | 第85-87页 |
4.5.1 可控遮阳技术利用 | 第86页 |
4.5.2 可控通风技术利用 | 第86页 |
4.5.3 玻璃幕墙绿色技术利用 | 第86-87页 |
4.5.4 其他适用绿色技术利用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