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动态 | 第8-13页 |
第一章 西南联大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置 | 第13-34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学术发展的背景 | 第13-21页 |
一、“黄金十年”里的学术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二、三校在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各自的学术发展概况 | 第16-21页 |
第二节 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置 | 第21-27页 |
一、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研究机构的概况介绍 | 第21-22页 |
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重建 | 第22-24页 |
三、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重建 | 第24-26页 |
四、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的建立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置 | 第27-34页 |
一、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研究机构的概况介绍 | 第27-28页 |
二、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的重建 | 第28-29页 |
三、清华大学理工科研究所的重建 | 第29-31页 |
四、清华特种研究所的建立 | 第31-34页 |
第二章 西南联大学术期刊的创办 | 第34-48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期刊的创办 | 第34-42页 |
一、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期刊的概况介绍 | 第34-35页 |
二、《清华学报》的续办 | 第35-37页 |
三、《边疆人文》的创刊 | 第37-39页 |
四、《国文月刊》的创刊 | 第39-40页 |
五、《文聚》的创刊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期刊的创办 | 第42-48页 |
一、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期刊创办的概况介绍 | 第42-43页 |
二、《清华理科报告》 | 第43-44页 |
三、《工程季刊》与《航空工程》 | 第44-45页 |
四、《清华昆虫学会通讯》和《清华地学集刊》 | 第45-46页 |
五、《科学记录》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学术交流 | 第48-74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学术讲演 | 第48-54页 |
一、西南联大学术讲演的概况介绍 | 第48-49页 |
二、西南联大学术讲演的特点与影响 | 第49-54页 |
第二节 西南联大非正式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 | 第54-58页 |
一、西南联大非正式学术团体的概况介绍 | 第54-57页 |
二、西南联大非正式学术团体学术交流的特点与影响 | 第57-58页 |
第三节 西南联大学生社团的学术交流活动 | 第58-63页 |
一、西南联大学生社团学术交流活动的概况介绍 | 第58-62页 |
二、西南联大学生社团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与影响 | 第62-63页 |
第四节 西南联大的国际交流 | 第63-68页 |
一、西南联大国际交流的概况介绍 | 第63-64页 |
二、西南联大国际交流的特点与影响 | 第64-68页 |
第五节 西南联大的校际交流 | 第68-74页 |
一、西南联大校际交流的概况介绍 | 第68-71页 |
二、西南联大校际交流的特点与影响 | 第71-74页 |
第四章 西南联大学术交流频繁的成因探究 | 第74-83页 |
一、龙云与西南联大 | 第74-76页 |
二、昆明——战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 第76-77页 |
三、三校优良的学术传统 | 第77-80页 |
四、海内外一流学者的聘任 | 第80-81页 |
五、西南联大众多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的搭建 | 第81页 |
六、规章制度的切实保证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