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3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内容与结构 | 第16-17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基础休闲的研究 | 第19-21页 |
·应用休闲的研究 | 第21-22页 |
·自然科学应用于休闲领域的研究:休闲科学 | 第22-23页 |
·休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休闲宪章》与《圣保罗宣言》 | 第23-2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5-35页 |
·国内出版的学术论著 | 第25-28页 |
·休闲学研究机构 | 第28-29页 |
·学术活动 | 第29页 |
·学科建设 | 第29-30页 |
·休闲研究课题 | 第30页 |
·休闲研究学术期刊及网站 | 第30-31页 |
·中国休闲学研究的理论来源 | 第31-35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5-60页 |
·休闲的概念 | 第35-46页 |
·休闲的语义源 | 第35-37页 |
·休闲的定义 | 第37-46页 |
·休闲的性质 | 第46-48页 |
·解脱感 | 第46-47页 |
·自由性 | 第47页 |
·趣味性 | 第47页 |
·建设性 | 第47-48页 |
·休闲的作用 | 第48-52页 |
·休闲的放松功能 | 第48-49页 |
·休闲的娱乐功能 | 第49-51页 |
·休闲的发展功能 | 第51-52页 |
·休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52-57页 |
·休闲与闲暇 | 第52-55页 |
·休闲与旅游 | 第55-56页 |
·休闲与娱乐、游憩和休息 | 第56-57页 |
·休闲的分类 | 第57-60页 |
·按照休闲的方式划分 | 第57-58页 |
·按照休闲的层次划分 | 第58-60页 |
3 中国古代各时期休闲思想和休闲方式 | 第60-145页 |
·原始社会:原始人不自觉的休闲思想 | 第60-62页 |
·奴隶社会:有意识的休闲思想的萌芽期 | 第62页 |
·先秦、两汉:休闲思想的孕育期 | 第62-81页 |
·先秦时期的休闲 | 第63-71页 |
·秦汉时期的休闲 | 第71-81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思想的形成期 | 第81-95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特点及影响 | 第81-84页 |
·隐士和隐逸文化 | 第84-85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旅游诗中所体现的休闲思想 | 第85-95页 |
·唐宋璀璨的休闲文化:休闲思想的发展期 | 第95-118页 |
·唐宋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影响 | 第96-101页 |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诗中体现的休闲思想 | 第101-103页 |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中体现的休闲思想 | 第103-106页 |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杜甫诗中蕴含的休闲思想 | 第106-109页 |
·唐朝诗人柳宗元山水田园诗中体现的休闲思想 | 第109-110页 |
·唐朝诗人白居易山水田园诗中渗透的休闲思想 | 第110-112页 |
·宋朝诗人欧阳修出水诗词中体现的休闲思想 | 第112-114页 |
·宋朝诗人陆游诗词中蕴含的休闲思想 | 第114-117页 |
·宋朝词人李清照诗词中蕴含的休闲思想 | 第117-118页 |
·明清时期:休闲思想的兴盛期 | 第118-145页 |
·明代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影响 | 第120-122页 |
·清代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影响 | 第122-123页 |
·寄情山水,感悟徐霞客旅游精神 | 第123-133页 |
·李渔的《闲情偶记》所蕴含的休闲思想 | 第133-145页 |
4 中国古代儒、道、佛的休闲思想 | 第145-159页 |
·儒家思想中的休闲观 | 第145-149页 |
·儒家自适情怀的休闲观 | 第146页 |
·儒家的独善其身的休闲观 | 第146-148页 |
·儒家的中和为美的休闲观 | 第148-149页 |
·道家思想中的休闲观 | 第149-154页 |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休闲观 | 第151-152页 |
·道家思想中的“知足“,“知止”—名利富贵淡相忘的休闲观 | 第152页 |
·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寄情山水休闲观 | 第152-154页 |
·道家养生格言 | 第154页 |
·佛家思想中的休闲观 | 第154-157页 |
·佛家思想中的“随缘任运”和“以人复天”的休闲观 | 第155-156页 |
·强调生命中的“高峰体验”休闲观 | 第156-157页 |
·佛家养生格言 | 第157页 |
·儒道佛休闲思想之比较 | 第157-159页 |
5 中国古代休闲思想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借鉴 | 第159-173页 |
·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休闲思想的现代借鉴 | 第159-162页 |
·个人的爱好 | 第160-161页 |
·量力而行 | 第161页 |
·休闲本质无等级 | 第161-162页 |
·因人而异 | 第162页 |
·崇尚俭朴 | 第162页 |
·民间休闲文化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借鉴 | 第162-164页 |
·恢复节日休闲,回归传统,和谐社会 | 第163-164页 |
·大众休闲才是休闲旅游的最终目的 | 第164页 |
·隐逸文化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借鉴 | 第164-166页 |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休闲思想之现代借鉴 | 第166-168页 |
·生命和谐的思想 | 第167页 |
·追求精神价值的取向 | 第167页 |
·“闲”与“忙”的协调一致 | 第167-168页 |
·儒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 第168-169页 |
·休闲旅游以精神愉悦为宗旨 | 第168-169页 |
·休闲旅游以就近与周边旅游为起点 | 第169页 |
·道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 第169-170页 |
·休闲旅游的品味在于回归自然、寻找本真 | 第169-170页 |
·休闲旅游是淡漠名利、闲情逸志的个性化旅游 | 第170页 |
·休闲旅游是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可持续旅游 | 第170页 |
·佛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 第170-173页 |
6 结语 | 第173-176页 |
作者在学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2页 |
后记 | 第18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