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3页 |
1.1.1 社会需求 | 第16-17页 |
1.1.2 人的需求 | 第17-18页 |
1.1.3 无障碍设计发展状况与问题 | 第18-21页 |
1.1.4 广义无障碍设计概念的提出 | 第21-23页 |
1.2 既往文献研究 | 第23-24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性研究 | 第25-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3 创新性研究 | 第27-28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8页 |
2.1 障碍 | 第30-31页 |
2.2 无障碍设计 | 第31-32页 |
2.2.1 无障碍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31-32页 |
2.2.2 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32页 |
2.3 通用设计 | 第32-34页 |
2.3.1 通用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32-33页 |
2.3.2 通用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2.4 广义无障碍设计 | 第34-35页 |
2.4.1 广义无障碍设计概念 | 第34页 |
2.4.2 广义无障碍设计服务对象 | 第34页 |
2.4.3 广义无障碍设计概念特征 | 第34-35页 |
2.5 广义无障碍设计与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的差异 | 第35-37页 |
2.5.1 服务对象的差异 | 第35页 |
2.5.2 设计目标的差异 | 第35页 |
2.5.3 设计内容的差异 | 第35-36页 |
2.5.4 设计策略的差异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现状调查分析 | 第38-69页 |
3.1 调查综述 | 第38-41页 |
3.1.1 合肥南站现状调查综述 | 第38页 |
3.1.2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调查综述 | 第38-39页 |
3.1.3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调查与分析综述 | 第39-41页 |
3.2 合肥南站无障碍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1-48页 |
3.2.1 室外空间环境 | 第41-44页 |
3.2.2 室内空间环境 | 第44-45页 |
3.2.3 交通疏散系统 | 第45-47页 |
3.2.4 标识导向设施 | 第47页 |
3.2.5 建筑服务设施 | 第47-48页 |
3.3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调查与分析 | 第48-61页 |
3.3.1 出入口 | 第56-57页 |
3.3.2 走廊 | 第57-58页 |
3.3.3 楼梯 | 第58-59页 |
3.3.4 电梯 | 第59-60页 |
3.3.5 坡道 | 第60-61页 |
3.4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调查对比与分析 | 第61-68页 |
3.4.1 无障碍设计调查总述 | 第61-63页 |
3.4.2 无障碍设计分项调查对比与分析 | 第63-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公共建筑广义无障碍设计内容、原则以及途径 | 第69-81页 |
4.1 公共建筑广义无障碍设计内容 | 第69-74页 |
4.1.1 室外环境广义无障碍设计 | 第69页 |
4.1.2 室内空间广义无障碍设计 | 第69-71页 |
4.1.3 交通空间广义无障碍设计 | 第71-72页 |
4.1.4 信息沟通广义无障碍设计 | 第72-73页 |
4.1.5 交流体验广义无障碍设计 | 第73-74页 |
4.2 公共建筑广义无障碍设计原则 | 第74-77页 |
4.2.1 功能空间的通用性 | 第74-75页 |
4.2.2 交通空间的可及性 | 第75-76页 |
4.2.3 建筑环境的安全性 | 第76-77页 |
4.2.4 建筑使用的平等性 | 第77页 |
4.2.5 使用交流的开放性 | 第77页 |
4.3 公共建筑广义无障碍设计途径 | 第77-80页 |
4.3.1 从人的行为能力考虑设计 | 第77-78页 |
4.3.2 从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设计 | 第78页 |
4.3.3 从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精神需求设计 | 第78-79页 |
4.3.4 从特殊活动或者突发状况考虑无障碍设计 | 第79页 |
4.3.5 从不同人群行为特点潜在危险考虑无障碍设计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公共建筑广义无障碍设计方法 | 第81-96页 |
5.1 创造安全舒适的室外环境 | 第81-85页 |
5.1.1 便捷的室外交通体系 | 第81-83页 |
5.1.2 合理的室外空间环境体系 | 第83-85页 |
5.1.3 建筑物造型以及整体效果 | 第85页 |
5.2 营造舒适的室内空间 | 第85-87页 |
5.2.1 设置方便的出入口 | 第85-86页 |
5.2.2 完善适用的使用功能 | 第86-87页 |
5.2.3 适宜的物理环境 | 第87页 |
5.3 提供便捷的交通以及疏散系统 | 第87-90页 |
5.3.1 构建舒适的竖向交通 | 第87-90页 |
5.3.2 营造明确的水平交通 | 第90页 |
5.4 设置人性化的建筑设施 | 第90-92页 |
5.4.1 舒适方便的门 | 第90-91页 |
5.4.2 尺寸适宜的家具 | 第91-92页 |
5.4.3 方便适用的附属设备 | 第92页 |
5.5 建立完善的标识导向系统 | 第92-95页 |
5.5.1 色彩的设计 | 第92-93页 |
5.5.2 照明和光线设计 | 第93-94页 |
5.5.3 以声音为基础的设计 | 第94-95页 |
5.5.4 使用多样不同材质地面材料 | 第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结论 | 第96页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附录1 无障碍设计问卷调查 | 第100-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