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8页 |
1.1 引言 | 第8-10页 |
1.2 锂-空气电池概述 | 第10-13页 |
1.2.1 锂空气电池基本原理 | 第10-12页 |
1.2.2 锂空气电池优缺点 | 第12-13页 |
1.3 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碳材料 | 第13-15页 |
1.3.2 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催化剂 | 第15-17页 |
1.3.3 贵金属及其合金催化剂 | 第17-18页 |
1.3.4 其它催化剂材料 | 第18-19页 |
1.3.5 国内外研究分析 | 第19-20页 |
1.4 羟基氧化铁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4.1 羟基氧化铁基本性质 | 第20页 |
1.4.2 羟基氧化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5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用品与测试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8-29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β-FeOOH及其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2.2.1 锂空气电池正极集流体 | 第30页 |
2.2.2 锂空气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 第30页 |
2.2.3 锂空气电池的组装 | 第30-31页 |
2.3 样品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2.3.2 X射线衍射技术 | 第31页 |
2.3.3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第3章 β-FeOOH及其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水热法制备β-FeOOH纳米棒 | 第33-42页 |
3.2.1水热法制备β-FeOOH纳米棒 | 第33-35页 |
3.2.2 水热温度对β-FeOOH合成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3 反应液浓度对β-FeOOH合成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4 反应时间对β-FeOOH合成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5 溶剂成分对β-FeOOH合成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 水热法制备β-FeOOH碳复合材料 | 第42-45页 |
3.3.1 水热法制备β-FeOOH/rGO复合材料 | 第42-44页 |
3.3.2 水热法制备β-FeOOH/CMK复合材料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β-FeOOH及碳复合材料在锂空气电池中的性能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锂空气电池性能测试 | 第47-57页 |
4.2.1 β-FeOOH/Super P比例对性能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2 β-FeOOH的在锂空气电池中的性能 | 第50-52页 |
4.2.3 β-FeOOH/rGO复合材料在锂空气电池中的性能 | 第52-55页 |
4.2.4 β-FeOOH/CMK复合材料在锂空气电池中的性能 | 第55-57页 |
4.3 β-FeOOH及其碳复合材料的性能比较 | 第57-61页 |
4.3.1 不同材料的催化活性比较 | 第57-58页 |
4.3.2 不同材料的循环性能比较 | 第58-59页 |
4.3.3 不同材料的容量特性比较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