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化学肥料工业论文--细菌肥料论文

槟榔根际溶磷微生物与菌肥制备基础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3-14页
第0篇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磷、自然与人类第14-16页
        1.1.1 磷在植物体中的作用第14页
        1.1.2 磷肥对人类农业生产的作用和影响第14-15页
        1.1.3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5-16页
    1.2 溶磷微生物与磷素循环第16-18页
        1.2.1 溶磷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第16页
        1.2.2 溶磷微生物种类第16-17页
        1.2.3 溶磷微生物数量和生态分布的影响因素第17-18页
    1.3 溶磷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第18-20页
        1.3.1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作用第18页
        1.3.2 根际溶磷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作用第18-20页
    1.4 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与筛选第20-23页
        1.4.1 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第20-22页
        1.4.2 溶磷微生物的筛选第22页
        1.4.3 溶磷菌与植物促生菌第22-23页
    1.5 溶磷微生物研究展望第23页
    1.6 溶磷微生物的研究意义第23-24页
        1.6.1 溶磷微生物改善修复土壤环境的作用第23-24页
        1.6.2 溶磷微生物在开发利用磷矿资源中的作用第24页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4-26页
第1篇 槟榔根际溶磷微生物的研究第26-89页
    第二章 海南岛槟榔主产区土壤质量评价第27-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2.1.1 土样的采集第28页
            2.1.2 土样的分析第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2.2.1 七个槟榔园采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第28-30页
            2.2.2 不同种植年限的槟榔园土壤质量评价第30页
            2.2.3 不同地区的槟榔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第30-31页
        2.3 讨论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槟榔园根际溶磷菌的分离及鉴定第32-52页
        3.1 实验材料第32-35页
            3.1.1 分离样品第32页
            3.1.2 主要试剂第32-33页
            3.1.3 培养基第33-34页
            3.1.4 磷钼蓝比色法测磷所需溶液的配制第34-35页
            3.1.5 实验仪器设备第35页
        3.2 研究方法第35-38页
            3.2.1 溶磷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第35-36页
            3.2.2 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第36页
            3.2.3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第36-37页
            3.2.4 分离细菌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第37-38页
        3.3 分析方法第38-39页
            3.3.1 pH 的测定第38页
            3.3.2 菌体计数第38页
            3.3.3 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的测定第38-3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9-51页
            3.4.1 溶磷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第39-42页
            3.4.2 磷标准曲线第42页
            3.4.3 溶磷菌溶磷能力的评价第42页
            3.4.4 溶磷菌的鉴定第42-43页
            3.4.5 三株高效溶磷细菌种的鉴定第43-51页
        3.5 讨论第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溶磷菌溶磷特性的生态评价及对重金属铜的固定第52-74页
        4.1 实验材料第53页
            4.1.1 供试菌株第53页
            4.1.2 培养基第53页
            4.1.3 磷矿第53页
        4.2 研究方法第53-55页
            4.2.1 初始 pH值第54页
            4.2.2 培养温度第54页
            4.2.3 碳源第54页
            4.2.4 氮源第54页
            4.2.5 磷源第54页
            4.2.6 真菌 ADH301 和 ADH1026 对重金属铜的固定第54-55页
        4.3 结果和分析第55-72页
            4.3.1 不同初始 pH 对三株溶磷细菌溶解磷酸三钙的影响第55-57页
            4.3.2 不同培养温度对三株溶磷细菌溶解磷酸三钙的影响第57-59页
            4.3.3 不同碳源对三株溶磷细菌溶解磷酸三钙的影响第59-61页
            4.3.4 不同氮源对三株溶磷细菌溶解磷酸三钙的影响第61-62页
            4.3.5 三株溶磷细菌对不同磷源的溶解作用第62-64页
            4.3.6 两株真菌对磷酸三钙的溶解特性第64-70页
            4.3.7 溶磷真菌对重金属铜的固定第70-72页
        4.4 讨论第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溶磷菌溶磷机理的研究第74-89页
        5.1 实验材料第74-75页
            5.1.1 供试菌株第74页
            5.1.2 培养基与主要溶液的配制第74-75页
        5.2 研究方法第75-78页
            5.2.1 碳源和氮源对溶磷的影响第75页
            5.2.2 溶磷过程有机酸的分泌第75-76页
            5.2.3 磷酸酶活性测定第76-7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8-85页
            5.3.1 质子的分泌第78-79页
            5.3.2 溶磷菌溶磷过程有机酸的产生与溶磷的关系第79-84页
            5.3.3 磷酸酶活性变化第84-85页
        5.4 讨论第85-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2篇 真菌溶解低品位磷矿粉和菌肥制备基础研究第89-127页
    第六章 真菌对中低品位磷矿粉的溶解第90-99页
        6.1 实验材料第90-91页
            6.1.1 供试菌株第90-91页
            6.1.2 培养基第91页
            6.1.3 磷矿第91页
        6.2 研究方法第91-92页
            6.2.1 培养时间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1页
            6.2.2 培养温度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1-92页
            6.2.3 初始 pH 值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2页
            6.2.4 磷矿粉浓度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2页
            6.2.5 C:N 比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2页
            6.2.6 接种量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2页
            6.2.7 振荡速率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2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92-98页
            6.3.1 培养时间对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2-93页
            6.3.2 培养温度对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3-94页
            6.3.3 初始 pH 值对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4-95页
            6.3.4 磷矿粉浓度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5页
            6.3.5 C:N 比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5-96页
            6.3.6 接种量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6-97页
            6.3.7 振荡速率对真菌 ADH1026 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97-98页
        6.4 讨论第98页
        6.5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七章 化学法生物法联合处理椰壳的研究第99-116页
        7.1 实验材料第100-103页
            7.1.1 原料和分离样品第100-101页
            7.1.2 培养基第101页
            7.1.3 试剂第101-102页
            7.1.4 仪器与设备第102-103页
        7.2 研究方法第103-106页
            7.2.1 椰壳原料组分的分析第103页
            7.2.2 化学法预处理对椰壳纤维酶解率影响的探究第103-104页
            7.2.3 木质素去除率、纤维素转化率的定义第104页
            7.2.4 红棕象甲幼虫降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富集培养第104页
            7.2.5 降解纤维素微生物的筛选第104页
            7.2.6 降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初步鉴定第104-105页
            7.2.7 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第105页
            7.2.8 酶活力测定第105-106页
            7.2.9 降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子鉴定第106页
            7.2.10 溶磷菌 ADH1026 和降解纤维素微生物 RPW1、RPW2 和 RPW3混合发酵对磷矿粉的作用第106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06-114页
            7.3.1 椰壳的组分第106页
            7.3.2 单独酸处理和酸碱联合处理的比较第106页
            7.3.3 单独碱处理和酸碱联合处理的比较第106页
            7.3.4 不同预处理时间效果的比较第106-108页
            7.3.5 不同预处理温度效果的比较第108页
            7.3.6 不同酸量或碱量的处理效果的比较第108-110页
            7.3.7 不同碱浓度下木质素去除率对纤维素转化率的影响第110页
            7.3.8 不同处理时间下木质素去除率对纤维素转化率的影响第110-111页
            7.3.9 不同处理温度下木质素去除率对纤维素转化率的影响第111-112页
            7.3.10 不同碱量下木质素去除率对纤维素转化率的影响第112-113页
            7.3.11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第113页
            7.3.12 溶磷真菌 ADH1026 和降解纤维素微生物 RPW1、RPW2 和 RPW3混合发酵对磷矿粉的作用第113-114页
        7.4 讨论第114页
        7.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八章 溶磷菌在热带富铝土壤中的磷循环功能和对槟榔的促生效应第116-124页
        8.1 实验材料第116-117页
            8.1.1 供试菌株第116页
            8.1.2 供试植株第116-117页
            8.1.3 供试土壤第117页
        8.2 实验设计第117页
        8.3 溶磷菌剂的制备及接种方法第117-118页
        8.4 测定分析方法第118页
            8.4.1 槟榔苗生长效应的测定第118页
            8.4.2 槟榔植株叶中氮、磷、钾含量的测定第118页
            8.4.3 槟榔植株根际土壤溶磷菌及土壤磷的测定第118页
        8.5 结果与分析第118-122页
            8.5.1 接种溶磷细菌对槟榔幼苗株高的影响第118-119页
            8.5.2 接种溶磷细菌对槟榔幼苗的根干重和茎干重的影响第119页
            8.5.3 接种溶磷细菌对槟榔幼苗营养特性的影响第119-120页
            8.5.4 接种溶磷细菌对盆栽槟榔幼苗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第120-121页
            8.5.5 接种溶磷细菌对盆栽槟榔幼苗根际土壤溶磷细菌数量的影响第121-122页
            8.5.6 接种溶磷真菌对盆栽槟榔幼苗营养特性的影响第122页
        8.6 讨论第122-123页
        8.7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24-127页
        9.1 结论第124-125页
        9.2 创新点第125-126页
        9.3 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40-141页
附录第141-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氧乙烯基CO2分离膜的可控制备与传递机制强化
下一篇:牛血清白蛋白—高分子结合体的制备及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