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已有研究成果回顾 | 第10-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逻辑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宋代画论、绘画、园林发展的历史、文化与理论背景 | 第18-36页 |
2.1 宋代社会背景 | 第18-19页 |
2.2 宋代园林略考 | 第19-23页 |
2.3 宋代画论文献及作者略考 | 第23-36页 |
2.3.1《山水诀》 | 第25-27页 |
2.3.2《梦溪笔谈》 | 第27-28页 |
2.3.3《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 | 第28-29页 |
2.3.4《东坡论画》 | 第29-30页 |
2.3.5《林泉高致》 | 第30-33页 |
2.3.6《无咎跋董源画》 | 第33-34页 |
2.3.7《海岳论山水画》 | 第34-35页 |
2.3.8《广川画跋》 | 第35页 |
2.3.9《山水纯全集》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宋代画论中的人文要素与园林营造 | 第36-43页 |
3.1 山水画与山水园对自然美的追求 | 第36-38页 |
3.2 宋代背景下的山水人文化 | 第38-41页 |
3.3 宋代画论所论山水画中的生态环境观念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宋代画论中的景观要素与园林营造 | 第43-103页 |
4.1 景观要素之山石 | 第43-68页 |
4.1.1 对山、石的欣赏 | 第47-52页 |
4.1.2 山石的不同类型和形态 | 第52-59页 |
4.1.3 山石造景的类型及艺术手法 | 第59-68页 |
4.2 景观要素之水体 | 第68-78页 |
4.2.1 水体的不同类型和形态 | 第68-71页 |
4.2.2 水景的多样性 | 第71-78页 |
4.3 景观要素之植物 | 第78-88页 |
4.3.1 植物的不同类型和形态 | 第79-83页 |
4.3.2 植物造景的类型及艺术手法 | 第83-88页 |
4.4 景观要素之建筑 | 第88-96页 |
4.4.1 建筑的点睛之笔作用 | 第88-93页 |
4.4.2 画论中的建筑形式 | 第93-95页 |
4.4.3 画论中的建筑意境 | 第95-96页 |
4.5 景观要素之文 | 第96-99页 |
4.6 景观要素之人物 | 第99-102页 |
4.7 景观要素之动物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宋代画论中的空间要素与园林营造 | 第103-112页 |
5.1 空间要素之景观层次 | 第103-105页 |
5.1.1 景观层次之宾主之位 | 第103-104页 |
5.1.2 景观层次之远近 | 第104-105页 |
5.2 空间要素之虚实关系 | 第105-110页 |
5.2.1 虚实关系之藏露至景深 | 第105-106页 |
5.2.2 虚实关系之虚实相生 | 第106-109页 |
5.2.3 虚实关系之空间比例 | 第109-110页 |
5.3 空间要素之韵律节奏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画论作者与园林 | 第112-118页 |
6.1 沈括 | 第112-113页 |
6.2 苏轼 | 第113-11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8-120页 |
7.1 结论 | 第118页 |
7.2 对现代园林营造的启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