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芪类化合物的简介 | 第10-11页 |
1.2 芪类化合物主要天然生物活性 | 第11-13页 |
1.2.1 芪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11-12页 |
1.2.2 芪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 第12页 |
1.2.3 芪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12-13页 |
1.2.4 芪类化合物的心脏保护作用 | 第13页 |
1.3 单线态氧(~1O_2)的产生方式及危害 | 第13-16页 |
1.3.1 单线态氧的简介 | 第13-14页 |
1.3.2 光敏化法产生单线态氧(~1O_2) | 第14-15页 |
1.3.3 化学反应法产生单线态氧(~1O_2) | 第15页 |
1.3.4 微波放电法产生单线态氧(~1O_2) | 第15页 |
1.3.5 单线态氧(~1O_2)的产生对于机体的危害 | 第15-16页 |
1.4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体外损伤及修复 | 第16-20页 |
1.4.1 物理方法造成DNA的损伤 | 第16-17页 |
1.4.2 化学物质造成DNA的损伤 | 第17页 |
1.4.3 毒素造成DNA的损伤 | 第17页 |
1.4.4 DNA体外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白藜芦醇二聚体淬灭单线态氧的机制 | 第20-38页 |
2.1 前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1 实验材料来源 | 第21页 |
2.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建立白藜芦醇二聚体与单线态氧的反应体系 | 第22-23页 |
2.3.2 EPR测定白藜芦醇二聚体淬灭单线态氧的IC_(50)值 | 第23-24页 |
2.3.3 UHPLC-QTOF-MS~2监测反应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 | 第24页 |
2.3.4 数据分析及绘制反应中间及最终产物结构图 | 第24-25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2.4.1 白藜芦醇二聚体淬灭单线态氧的IC_(50)值 | 第25-26页 |
2.4.2 间苯二酚环淬灭单线态氧(~1O_2)的机制 | 第26-29页 |
2.4.3 分子内反式双键,羟基苯酚淬灭单线态氧(~1O_2)的环加成机理 | 第29-33页 |
2.4.4 5-苯酚-2,3-二氢苯并呋喃环淬灭单线态氧(~1O_2)的机制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单体保护DNA免受氧化损伤的机制 | 第38-56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3.3.1 EPR测定白藜芦醇淬灭单线态氧的IC_(50)值 | 第40-41页 |
3.3.2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确定DNA最优紫外损伤时间 | 第41页 |
3.3.3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确定白藜芦醇保护DNA的最优浓度与溶剂 | 第41-42页 |
3.3.4 定性及定量UHPLC-MS~2检测反应产物 | 第42-43页 |
3.3.5 数据分析与绘制反应产物结构图 | 第43-44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4.1 白藜芦醇淬灭单线态氧的IC_(50)值 | 第44页 |
3.4.2 白藜芦醇单体保护DNA免受氧化损伤的电泳结果 | 第44-47页 |
3.4.3 UHPLC-QTOF-MS~2定性确定目标产物 | 第47-48页 |
3.4.4 UHPLC-QQQ-MS~2定量确定目标产物的峰度值 | 第48-50页 |
3.4.5 白藜芦醇单体保护鸟嘌呤免受(~1O_2)攻击的机制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8页 |
4.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4.2 创新点 | 第57页 |
4.3 后续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