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众对话语权的诉求 | 第14页 |
1.1.2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制度的逐步完善 | 第14-16页 |
1.1.3 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 | 第16-17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1.2.1 公众参与 | 第17页 |
1.2.2 公众参与群体定位 | 第17-20页 |
1.2.3 多元目标 | 第20-21页 |
1.2.4 新型社区 | 第21-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第28-4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2.1.1 公众参与基础理论 | 第28-30页 |
2.1.2 乡村社区规划理论 | 第30页 |
2.1.3 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2.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31-35页 |
2.2.1 国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 第31-33页 |
2.2.2 国内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践 | 第33-35页 |
2.3 公众参与乡村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35-42页 |
2.3.1 国外公众参与乡村规划实践 | 第35-38页 |
2.3.2 国内公众参与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进展 | 第38-42页 |
2.4 取经验之萃以为用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公众参与典型案例的规划建设实践 | 第44-60页 |
3.1 高陵县新型乡村社区规划背景概述 | 第44-45页 |
3.1.1 高陵县概况 | 第44-45页 |
3.1.2 高陵县乡村社区的概况 | 第45页 |
3.2 高陵县新型乡村社区相关规划及政策 | 第45-51页 |
3.2.1 相关规划 | 第45-50页 |
3.2.2 相关政策 | 第50-51页 |
3.3 高陵县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实践 | 第51-59页 |
3.3.1 东樊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实践 | 第51-53页 |
3.3.2 何村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实践 | 第53-55页 |
3.3.3 幸福里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实践 | 第55-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规划及建设过程的公众参与 | 第60-78页 |
4.1 东樊新型乡村规划及建设过程公众参与的协同 | 第60-69页 |
4.1.1 项目立项阶段 | 第60页 |
4.1.2 项目编制阶段 | 第60-67页 |
4.1.3 项目技术审查阶段 | 第67-68页 |
4.1.4 项目实施阶段 | 第68页 |
4.1.5 项目反馈阶段 | 第68-69页 |
4.2 幸福里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及建设过程公众参与的协同 | 第69-76页 |
4.2.1 项目立项阶段 | 第70页 |
4.2.2 项目编制阶段 | 第70-74页 |
4.2.3 项目技术审查阶段 | 第74-75页 |
4.2.4 项目实施阶段 | 第75页 |
4.2.5 项目反馈阶段 | 第75-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公众参与规划建设过程的探讨 | 第78-92页 |
5.1 公众参与规划建设过程 | 第78-84页 |
5.1.1 公众参与群体 | 第78-81页 |
5.1.2 公众参与方式 | 第81-83页 |
5.1.3 公众参与时机与程度 | 第83-84页 |
5.2 公众参与规划建设中的方法应用 | 第84-89页 |
5.2.1 公众参与规划建设的方法应用总结 | 第85-87页 |
5.2.2 公众参与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方法应用 | 第87-89页 |
5.3 公众参与规划及建设的评价与总结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