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与发展 | 第11页 |
1.1.2 无线能量传输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3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优势 | 第12页 |
1.2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1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在能源传输系统中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1.2.2 高频电源的设计在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中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1.3 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9页 |
1.3.1 无线能量传输发展历史 | 第14页 |
1.3.2 无线能量传输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无线能量传输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4 无线能量传输的商业利用现状 | 第17-18页 |
1.3.5 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展望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建模及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系统建模 | 第20页 |
2.2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电路模型及理论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电路模型 | 第20-21页 |
2.2.2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电路模型求解 | 第21-22页 |
2.3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效率影响因子分析 | 第22-27页 |
2.3.1 高频电源频率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2 线圈耦合系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3 负载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无线能量传输高频电源的仿真 | 第28-32页 |
3.1 高频电源设计原理 | 第28页 |
3.2 无线能量传输高频电源及系统仿真 | 第28-30页 |
3.2.1 耦合线圈的Simulink模型 | 第28-29页 |
3.2.2 高频电源的Simulink模型 | 第29-30页 |
3.2.3 高频电源仿真效果 | 第30页 |
3.3 ZCS实现原理及仿真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高频电源硬件电路设计 | 第32-41页 |
4.1 高频信号发生电路 | 第32-36页 |
4.1.1 高频信号发生器设计要求 | 第32页 |
4.1.2 PLL倍频方案 | 第32-33页 |
4.1.3 MAX038单片集成方案 | 第33-34页 |
4.1.4 基于DDS的信号发生器方案 | 第34-36页 |
4.2 功率放大电路 | 第36-38页 |
4.2.1 功率放大电路总体设计 | 第36页 |
4.2.2 控制信号处理电路 | 第36-37页 |
4.2.3 功率放大电路 | 第37-38页 |
4.3 功率器件的选型 | 第38-39页 |
4.4 印刷电路板的制作 | 第39-40页 |
4.5 设计及实验结果 | 第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谐振频率自动跟随和自起振结构的设计 | 第41-56页 |
5.1 谐振频率自动跟随思想的来源 | 第41-42页 |
5.2 谐振频率自动跟随设计的实现 | 第42-51页 |
5.2.1 总体设计思路 | 第42-43页 |
5.2.2 电流信号检测环节的设计 | 第43-44页 |
5.2.3 信号增益电路设计 | 第44页 |
5.2.4 信号移相电路设计 | 第44-48页 |
5.2.5 波形变换电路设计 | 第48-49页 |
5.2.6 输入信号切换电路设计 | 第49-50页 |
5.2.7 谐振频率自动跟随设计的实验 | 第50-51页 |
5.3 自起振设计思想的来源 | 第51-52页 |
5.4 自起振设计的实现 | 第52-55页 |
5.4.1 自起振设计的仿真 | 第52-53页 |
5.4.2 线圈检测环节的改进 | 第53页 |
5.4.3 自起振设计的实验 | 第53-55页 |
5.5 谐振频率自动跟随和自起振实验结论 | 第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