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火力发电、热力发电论文--联合循环发电论文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效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联合循环发展的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发展历程及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第12页
    1.3 我国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潜力第12-14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整体能效分析和敏感度计算式的推导第15-23页
    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电原理及特点第15-17页
        2.1.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电原理第15-16页
        2.1.2 联合循环发电类型及特点第16-17页
    2.2 三种基本形式的联合循环第17-18页
        2.2.1 无补燃的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第17-18页
        2.2.2 有补燃的余热锅炉型方案第18页
        2.2.3 增压型余热锅炉方案第18页
    2.3 整体热效率计算式和敏感度计算式的推导第18-21页
    2.4 联合循环各参数敏感度分析第21-23页
第3章 顶循环的能效分析模型第23-31页
    3.1 理想简单循环第23-26页
        3.1.1 理想简单循环需满足的条件第24-25页
        3.1.2 效率与压比和温比的关系第25-26页
    3.2 实际简单循环第26-31页
        3.2.1 各参数的选取范围第27-28页
        3.2.2 燃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第28-31页
第4章 底循环能效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算例分析第31-51页
    4.1 余热锅炉的特点第31-32页
    4.2 余热锅炉的型式第32-34页
    4.3 底循环能效分析模型的建立第34-36页
    4.4 蒸汽轮机效率的推导第36-37页
    4.5 某机组运行参数特性及能效实例分析第37-39页
        4.5.1 机组燃料概况和设计工况的选取第37-38页
        4.5.2 机组的工况和工艺流程第38-39页
    4.6 各参数对底循环效率的影响规律分析第39-51页
        4.6.1 分析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第39页
        4.6.2 基本参数第39-40页
        4.6.3 计算结果和分析第40-51页
第5章 结论及展望第51-53页
    5.1 主要工作和结论第51页
    5.2 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高频电源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