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基于针环电晕放电的不同海拔条件下气体离子迁移率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电晕放电与危害的研究第10页
        1.2.2 国内外交流输电线路电晕特性总体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影响交流导线电晕放电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4 离子迁移率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6-18页
第2章 电离反应原理与实验平台搭建第18-27页
    2.1 离子的形成机理第18-19页
        2.1.1 正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第18-19页
        2.1.2 负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第19页
    2.2 测量平台的整体设计及测量原理第19-21页
        2.2.1 平台的整体设计第19-20页
        2.2.2 测量平台的测量原理第20-21页
    2.3 腔体的组成部件第21-24页
        2.3.1 针环电晕放电电离区第22页
        2.3.2 Bradbury-Nielson型金属丝离子门第22-23页
        2.3.3 法拉第盘以及屏蔽栅门第23-24页
    2.4 门控制电路第24-25页
    2.5 微弱电流放大器第25页
    2.6 海拔气压控制装置第25-26页
    2.7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考虑海拔影响的针环电晕放电离子源的研究第27-36页
    3.1 直流电晕放电原理第27-28页
    3.2 正极性针环电晕放电模型的研究第28-32页
        3.2.1 紫外成像仪观测正极性针环模型在不同电压下电晕放电情况第28-29页
        3.2.2 针环正电晕放电电流强度随模拟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第29-30页
        3.2.3 直流正电晕放电在不同海拔的伏安特性曲线第30-32页
    3.3 负极性针环电晕放电模型的研究第32-35页
        3.3.1 紫外成像仪观测负极性针环模型在不同电压下电晕放电情况第32-33页
        3.3.2 针环负电晕放电电流强度随模拟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第33-34页
        3.3.3 直流负电晕放电在不同海拔的伏安特性曲线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针环正电晕放电模型离子迁移率的研究第36-43页
    4.1 静电计测量针环放电电流第36页
    4.2 离子门处轴向电场强度的研究第36-37页
    4.3 离子门开断时间对测量影响的研究第37-38页
    4.4 大气条件下空气离子迁移率的测量第38-40页
    4.5 离子迁移谱与迁移电场的关系第40-41页
    4.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5章 考虑海拔的离子迁移率测量研究第43-55页
    5.1 电离空气的离子迁移情况随海拔变化关系第43-50页
        5.1.1 空气正极性离子迁移情况随海拔变化关系第43-46页
        5.1.2 空气的负极性离子迁移情况随海拔的变化关系第46-48页
        5.1.3 空气正负极性离子迁移情况比较第48-50页
    5.2 考虑海拔的纯氮气离子迁移情况及与空气的比较分析第50-54页
        5.2.1 氮气条件下离子迁移情况随海拔变化关系第50-52页
        5.2.2 空气与氮气正电晕放电离子迁移情况比较第52-54页
    5.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6章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TATCOM提高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控制措施研究
下一篇:鹤壁地区配电网规划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