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制氢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电解水制氢技术 | 第11-12页 |
1.1.2 天然气或裂解石油气制氢技术 | 第12页 |
1.1.3 煤气化制氢工艺 | 第12-13页 |
1.1.4 甲醇蒸汽制氢 | 第13页 |
1.1.5 氨分解制氢 | 第13-14页 |
1.2 氨分解制氢热力学分析 | 第14-15页 |
1.3 氨分解制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活性组分 | 第15-16页 |
1.3.2 载体 | 第16-17页 |
1.3.3 助剂 | 第17-18页 |
1.4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 MCM-41 分子筛用作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 第20-22页 |
1.5.1 MCM-41 简介 | 第20页 |
1.5.2 MCM-41 的应用 | 第20-22页 |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6.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2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2 主要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 第24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LaB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NiO/S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3 掺杂型 LaxM_(1-x)NiO_3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2.4 负载型 LaNiO_3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2.5 负载型 La_(0.6)Ce_(0.4)NiO_3/MCM-41 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5-26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8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实验 | 第26-27页 |
2.4.2 程序升温还原(TPR)表征 | 第27页 |
2.4.3 BET 表征 | 第27页 |
2.4.4 TEM 表征 | 第27页 |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SEM) | 第27-28页 |
第三章 LaBO_3型钙钛矿催化剂的氨分解及其掺杂改性研究 | 第28-43页 |
3.1 LaBO_3型催化剂的氨分解研究 | 第28-33页 |
3.1.1 LaBO_3催化剂的氨分解活性评价 | 第28-29页 |
3.1.2 LaBO_3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及讨论 | 第29-33页 |
3.2 LaNiO_3与 NiO 催化氨分解性能的对比 | 第33-36页 |
3.2.1 LaNiO_3与 NiO 的氨分解活性评价 | 第33-34页 |
3.2.2 LaNiO_3与 NiO 的 XRD 表征 | 第34-35页 |
3.2.3 LaNiO_3与 NiO/SiO_2的氨分解活性评价 | 第35-36页 |
3.3 La_(1-X)M_XNiO_3中 M 元素的筛选 | 第36-42页 |
3.3.1 La_(0.8)M_(0.2)NiO_3的活性评价结果 | 第37-38页 |
3.3.2 La_(1-X)Ce_XNiO_3的活性评价结果 | 第38页 |
3.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负载型镍基钙钛矿的催化氨分解的研究 | 第43-57页 |
4.1 负载型镍基钙钛矿中载体的筛选与活性组分的确定 | 第43-45页 |
4.1.1 载体的筛选 | 第43-44页 |
4.1.2 活性组分负载量对 LaNiO_3/S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载体的结构对催化剂的氨分解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5-51页 |
4.2.1 不同载体结构对镍基钙钛矿催化剂的催化氨分解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6-51页 |
4.3 La_(0.6)Ce_(0.4)NiO_3/MCM-41 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 第51-55页 |
4.3.1 La_(0.6)Ce_(0.4)NiO_3/MCM-41 的催化氨分解性能评价 | 第51-52页 |
4.3.2 La_(0.6)Ce_(0.4)NiO_3/MCM-41 的表征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6-67页 |
发表论文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