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2.1 在线动平衡振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综述 | 第17页 |
1.2.2 第二代小波变换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 论文各部分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电主轴在线动不平衡信号 | 第21-32页 |
2.1 电主轴转子不平衡振动的机理 | 第21-25页 |
2.1.1 动平衡力学原理 | 第21-23页 |
2.1.2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的表示方法 | 第23-25页 |
2.2 电主轴在线动不平衡信号的采集 | 第25-29页 |
2.2.1 传感器选择 | 第25-27页 |
2.2.1.1 涡流式位移传感器 | 第25-26页 |
2.2.1.2 光电转速传感器 | 第26-27页 |
2.2.2 基准信号的获取 | 第27-29页 |
2.2.2.1 主轴转速的获取 | 第27-28页 |
2.2.2.2 相位的测量 | 第28-29页 |
2.3 电主轴在线动不平衡信号的特征分析 | 第29-31页 |
2.3.1 动不平衡信号的特征值分析 | 第29页 |
2.3.2 振动信号的表示方法 | 第29-30页 |
2.3.3 互相关分析提取信号特征值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小波变换在信号降噪中的应用 | 第32-45页 |
3.1 传统小波变换 | 第32-37页 |
3.1.1 连续小波变换 | 第32-34页 |
3.1.2 离散小波变换 | 第34-35页 |
3.1.3 快速小波算法 | 第35-37页 |
3.2 第二代小波构造方法和其时频分析 | 第37-42页 |
3.2.1 基于提升算法的第二代小波变换 | 第37-39页 |
3.2.2 第二代小波变换时频分析 | 第39-42页 |
3.3 小波包在信号降噪中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3.3.1 小波包变换原理 | 第42-43页 |
3.3.2 第一代小波包的消噪过程和不足之处 | 第43页 |
3.3.3 第二代小波包的构造方法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的改进阈值降噪方法 | 第45-58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 | 第45-47页 |
4.3 基于改进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的降噪方法 | 第47-50页 |
4.3.1 阈值的选取方法 | 第47页 |
4.3.2 阈值函数的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4.3.3 小波变换分解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4.3.4 基于改进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的降噪算法设计 | 第49-50页 |
4.4 仿真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4.4.1 仿真信号实验分析与验证 | 第50-52页 |
4.4.2 工程验证 | 第52-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基于改进小波包的在线动平衡中振动信号处理方法 | 第58-65页 |
5.1 第二代小波包降噪算法的改进 | 第58-60页 |
5.1.1 第二代小波包频率混叠问题分析 | 第58页 |
5.1.2 改进的第二代包降噪算法 | 第58-60页 |
5.2 基于Prony方法的不平衡信号特征值提取 | 第60-62页 |
5.2.1 Prony算法原理 | 第60-61页 |
5.2.2 Prony算法提取动不平衡信号特征值 | 第61-62页 |
5.3 仿真实验和性能评价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和成果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