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3页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相关概念阐述 | 第13-16页 |
1.3.1 街道概念及分类 | 第13-15页 |
1.3.2 活力及街道活力 | 第15页 |
1.3.3 街道活力的特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6-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20-23页 |
2.1.1 基于城市设计的研究 | 第20-21页 |
2.1.2 基于城市交通的研究 | 第21-22页 |
2.1.3 基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23-24页 |
2.2.1 基于城市形态活力的研究 | 第23-24页 |
2.2.2 基于现代城市街道结构的研究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基于市民行为的城市街道活力调研 | 第25-54页 |
3.1 调研的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 第25-29页 |
3.1.1 调研的对象 | 第25页 |
3.1.2 基本情况 | 第25-29页 |
3.2 城市街道市民行为调研 | 第29-36页 |
3.2.1 城市不同等级街道的市民行为 | 第29-32页 |
3.2.2 城市街道特殊区域的市民行为 | 第32-33页 |
3.2.3 城市街道市民行为的共性分析 | 第33-35页 |
3.2.4 城市街道市民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3.3 城市不同状况下的市民行为与街道活力调研 | 第36-53页 |
3.3.1 不同功能状况下的市民行为与街道活力 | 第36-37页 |
3.3.2 不同交通状况下的市民行为与街道活力 | 第37-40页 |
3.3.3 不同服务设施布置状况下的市民行为与街道活力 | 第40-41页 |
3.3.4 不同街道使用状况下的市民行为与街道活力 | 第41-44页 |
3.3.5 不同街道界面状况下的市民行为与街道活力 | 第44-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城市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54-70页 |
4.1 城市街道的使用主体要素分析 | 第54-62页 |
4.1.1 街道使用主体 | 第54-56页 |
4.1.2 街道使用主体的空间行为 | 第56-61页 |
4.1.3 街道使用主体对街道的感知方式 | 第61-62页 |
4.2 城市街道功能要素分析 | 第62-65页 |
4.2.1 街道功能的多样性 | 第62-63页 |
4.2.2 街道功能的主要功能 | 第63-64页 |
4.2.3 街道功能的自组织性 | 第64-65页 |
4.3 城市街道界面与尺度要素分析 | 第65-68页 |
4.3.1 街道界面 | 第65-67页 |
4.3.2 街道尺度 | 第67-68页 |
4.4 城市街道设施与绿化要素分析 | 第68-69页 |
4.4.1 街道设施 | 第68-69页 |
4.4.2 街道绿化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城市街道活力营造策略 | 第70-88页 |
5.1 城市街道交通组织策略 | 第70-78页 |
5.1.1 合理的城市用地构成及街区功能的交混 | 第70-72页 |
5.1.2 街道网密度的适度增加 | 第72-74页 |
5.1.3 人车交融的街道 | 第74-77页 |
5.1.4 单向的交通模式及交叉口的设计 | 第77-78页 |
5.2 城市街道空间营造策略 | 第78-81页 |
5.2.1 创造丰富连续的街道界面 | 第78-80页 |
5.2.2 塑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 第80-81页 |
5.3 城市街道商业设置策略 | 第81-83页 |
5.3.1 丰富街道商业的多样性 | 第81-82页 |
5.3.2 提供商业服务配套设施 | 第82-83页 |
5.3.3 特色商业文化活动的引入 | 第83页 |
5.4 城市街道设施与绿化设计策略 | 第83-86页 |
5.4.1 街道设施设计 | 第83-85页 |
5.4.2 街道绿化设计 | 第85-86页 |
5.5 城市街道管理策略 | 第86-87页 |
5.5.1 城市街道管理 | 第86-87页 |
5.5.2 公众参与 | 第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6 总结 | 第88-90页 |
6.1 结语 | 第88页 |
6.2 创新点 | 第88页 |
6.3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A | 第93-96页 |
附录B | 第96-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