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缘起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山地村落研究情况 | 第13-17页 |
1.2.2 客家研究情况 | 第17-18页 |
1.2.3 台湾及国外研究情况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闽西区域山体环境与客家古村落民系背景:客族的择居 | 第21-35页 |
2.1 客家古村落在山体环境中多元化的择居现象 | 第21-29页 |
2.1.1 客家群体在全国山体环境中的不定期发展 | 第21-23页 |
2.1.2 闽西客家人群在闽粤赣边界的多路径拓展 | 第23-25页 |
2.1.3 永定客家人群在永定山体区域的自组织分布 | 第25-27页 |
2.1.4 林姓群体与永定他姓客族的交叉选址过程 | 第27-29页 |
2.2 客家古村落多元化择居的多因素成因 | 第29-33页 |
2.2.1 客家人群多因子影响迁移 | 第29页 |
2.2.2 客家群体历史变迁情况因子 | 第29-30页 |
2.2.3 客家群体姓氏宗族文化因子 | 第30-31页 |
2.2.4 客家群体山体环境态度因子 | 第31-33页 |
2.3 客家古村落多元化择居的丰富效果及价值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岩太古村落总体布局的山地适应性演变过程:复杂的拼贴 | 第35-58页 |
3.1 总体布局适应山地环境的复杂演变历程概述 | 第35-37页 |
3.1.1 科林罗的拼贴城市理论 | 第35-36页 |
3.1.2 岩太古村落总体布局适应山体环境的复杂拼贴过程 | 第36-37页 |
3.2 多因素考量的初始选址:第一世至第五世的演变 | 第37-44页 |
3.2.1 村落的五代五迁与落脚 | 第37-40页 |
3.2.2 周边山体围合的浅“V”峡谷 | 第40-41页 |
3.2.3 村内风水修缮 | 第41-43页 |
3.2.4 村落岩石地貌与四山脊三山谷的微地形 | 第43-44页 |
3.3 山神崇拜下的组团分裂:第六世至十四世的演变 | 第44-48页 |
3.3.1 家族迁移聚居的社会背景 | 第44-45页 |
3.3.2 四房两家的生长过程与过渡 | 第45-46页 |
3.3.3 对田螺山神与倒钟神崇拜的态度 | 第46-47页 |
3.3.4 分家而建成团布局的形态效果 | 第47页 |
3.3.5 分家而建聚合式的组织结构 | 第47-48页 |
3.3.6 布局以山体为中心的结合方式 | 第48页 |
3.4 山溪沿线的组团错落排布:十三世至十九世的演变 | 第48-52页 |
3.4.1 稳定交流的社会背景 | 第48-49页 |
3.4.2 两房交错的生长过程 | 第49页 |
3.4.3 趋利利用山体的态度 | 第49-50页 |
3.4.4 方形土楼条状布局的形态效果 | 第50-51页 |
3.4.5 方形土楼交错式的组织结构 | 第51页 |
3.4.6 布局顺延山谷的结合方式 | 第51-52页 |
3.5 圆形土楼在山坳的分散涌现:1953 年至 1968 年的演变 | 第52-54页 |
3.5.1 集体合作制的社会背景 | 第52页 |
3.5.2 突变与模仿的生长过程 | 第52-53页 |
3.5.3 山体线形适应圆楼的态度 | 第53页 |
3.5.4 圆形土楼零星状布局的形态效果 | 第53页 |
3.5.5 圆形土楼分散式的组织结构 | 第53-54页 |
3.5.6 选址寻找山坳的结合方式 | 第54页 |
3.6 村落外围沿山体线形延伸:1980 年至今的演变 | 第54-56页 |
3.6.1 小家庭独立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54页 |
3.6.2 见缝插针的生长过程 | 第54-55页 |
3.6.3 外向化的山体适应态度 | 第55页 |
3.6.4 “一”形土楼发散布局的形态效果 | 第55-56页 |
3.6.5 “一”形土楼离心式的组织结构 | 第56页 |
3.6.6 顺应山体线形的结合方式 | 第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岩太古村落建筑的山地适应性营造方式:多样的衍变 | 第58-84页 |
4.1 岩太村古建筑适应山体环境的基本原则 | 第58-64页 |
4.1.1 岩太村古建筑适应山地环境的理想模式 | 第58页 |
4.1.2 理想模式的背后原因探索 | 第58-59页 |
4.1.3 基本原则因应环境的生态多样性拓扑变化 | 第59-64页 |
4.2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多样衍变 | 第64-72页 |
4.2.1 概述 | 第64-65页 |
4.2.2 “山地坡度差异”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65-68页 |
4.2.3 “山地线形不同”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68-70页 |
4.2.4 “山地水源方式不同”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70-72页 |
4.3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多样衍变 | 第72-77页 |
4.3.1 概述 | 第72页 |
4.3.2 “经济制约因素不同”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72-74页 |
4.3.3 “风水观因素不同”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74-76页 |
4.3.4 “宗族情况因素不同”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76-77页 |
4.4 历史周期因素影响下的多样衍变 | 第77-82页 |
4.4.1 概述 | 第77-78页 |
4.4.2 “建筑物生命周期”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78页 |
4.4.3 “地质运动”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78-80页 |
4.4.4 “家族兴衰”产生的多种变化 | 第80-82页 |
4.5 岩太古村落“建筑-山体”多样化共生景观的生态价值 | 第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岩太古村落道路、梯田设施的山地适应性形态:自由的网络 | 第84-105页 |
5.1 道路网络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构与形态 | 第84-90页 |
5.1.1 道路网络的山地适应性形成过程 | 第84-86页 |
5.1.2 道路网络适应山地环境的复杂交织结构 | 第86-89页 |
5.1.3 道路网络适应山地环境的不规则形态 | 第89-90页 |
5.2 道路网络各路径适应山地环境的景观多样性 | 第90-96页 |
5.2.1 村庄干路适应山地环境的丰富变化 | 第90-91页 |
5.2.2 村内主路适应山地环境的丰富变化 | 第91-94页 |
5.2.3 村内巷路适应山地环境的丰富变化 | 第94-95页 |
5.2.4 田间小路适应山地环境的丰富变化 | 第95-96页 |
5.3 道路网络路径适应山地环境的交叉方式 | 第96-101页 |
5.3.1 巷路与建筑连接的节点适应山地环境的变化方式 | 第96-98页 |
5.3.2 不同道路连接转换的节点适应山地环境的变化方式 | 第98-99页 |
5.3.3 公共活动中心的节点适应山地环境的变化方式 | 第99-101页 |
5.4 梯田景观适应山地环境的结合方式 | 第101-103页 |
5.4.1 因应山地海拔气候变化的生态化梯田景观 | 第101-103页 |
5.4.2 因应山地水平地貌变化的生态化梯田景观 | 第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相关比较 | 第105-110页 |
6.1 岩太古村落山体适应方式与西南山地古村落的比较 | 第105-106页 |
6.1.1 客家破碎丘陵与西南高山峡谷的山体环境 | 第105页 |
6.1.2 客家多中心与西南宗教中心的营建文化 | 第105页 |
6.1.3 岩太边界消隐与西南边界限定的村落形态 | 第105-106页 |
6.2 岩太古村落山体适应方式与浙江山地古村落的比较 | 第106-109页 |
6.2.1 客家封闭多山与浙江平原山岭的山体环境 | 第106-107页 |
6.2.2 客家农耕迁移与浙江耕读重礼的山地文化 | 第107-108页 |
6.2.3 岩太松散混沌与浙江紧凑有序的村落形态 | 第108-10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当代启示 | 第110-118页 |
7.1 客家山地村落的保护与传承 | 第110-116页 |
7.1.1 客家山地村落的生存危机 | 第110-115页 |
7.1.2 客家山地村落的保护原则 | 第115-116页 |
7.2 山地文化景观资源再利用 | 第116-118页 |
7.2.1 客家村落生态旅游发展的拓展利用 | 第116-118页 |
7.2.2 客家村落建设的建筑学启发 | 第11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18页 |
结语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