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强弱势粒发育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符号说明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15页
    1.1 小麦强弱势粒发育的结构研究第8-10页
        1.1.1 小麦强弱势粒果皮发育第8-9页
        1.1.2 小麦强弱势粒胚乳发育第9-10页
    1.2 小麦强弱势粒发育的生理生态研究第10-12页
    1.3 小麦强弱势粒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第12页
    1.4 小麦强弱势粒淀粉理化性质第12-13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小麦强弱势粒果皮和胚乳发育的比较第15-26页
    2.0 引言第1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5-17页
        2.1.1 试验材料第15-16页
        2.1.2 颖果的形态观察及颖果生长指标的测定第16页
        2.1.3 颖果组织化学染色第16页
        2.1.4 果皮和胚乳显微结构观察第16-17页
        2.1.5 淀粉体和蛋白体的面积和数目统计第17页
        2.1.6 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测定第17页
        2.1.7 数据分析第1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7-24页
        2.2.1 强弱势粒颖果形态观察及组织化学染色第17-18页
        2.2.2 强弱势粒颖果鲜干重和含水率的变化第18-19页
        2.2.3 强弱势粒果皮的发育第19-21页
        2.2.4 强弱势粒胚乳发育的比较第21-23页
        2.2.5 强弱势粒蛋白质积累过程第23-24页
    2.3 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小麦强弱势粒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26-34页
    3.0 引言第2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3.1.1 试验材料第26页
        3.1.2 转录组测序流程第26-27页
        3.1.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7-2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3.2.1 强弱势粒转录组测序数据第28-29页
        3.2.2 强弱势粒的果皮发育的差异基因分析第29-30页
        3.2.3 强弱势粒胚乳淀粉合成相关差异基因分析第30-31页
        3.2.4 强弱势粒胚乳蛋白质合成相关差异基因分析第31-32页
    3.3 讨论第32-34页
第四章 小麦强弱势粒的淀粉理化性质差异比较第34-45页
    4.0 引言第3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4.1.1 试验材料第34页
        4.1.2 淀粉的提取第34页
        4.1.3 光学显微观察和粒径分布统计第34页
        4.1.4 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4-35页
        4.1.5 千粒重、总淀粉含量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35页
        4.1.6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5页
        4.1.7 ~(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13)C CP/MAS NMR)分析第35页
        4.1.8 膨胀势和溶解度测定第35页
        4.1.9 热力学特性分析第35-36页
        4.1.10 糊化特性分析第36页
        4.1.11 淀粉的水解第36页
        4.1.12 数据分析第3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6-43页
        4.2.1 千粒重、总淀粉含量、表观直链淀粉及A、B型淀粉含量比较第36-37页
        4.2.2 强弱势粒淀粉粒的光学显微镜形态观察和粒度分布第37-38页
        4.2.3 强弱势粒淀粉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8页
        4.2.4 强弱势粒XRD分析第38-39页
        4.2.5 强弱势粒淀粉的内部结构特征比较第39-40页
        4.2.6 强弱势粒淀粉的膨胀势和溶解度第40页
        4.2.7 强弱势粒淀粉热力学特性第40-41页
        4.2.8 强弱势粒淀粉的糊化特性第41-42页
        4.2.9 强弱势粒淀粉的水解特性第42-43页
    4.3 讨论第43-45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45-47页
    5.1 结论第45页
        5.1.1 小麦强弱势粒果皮发育过程不同第45页
        5.1.2 小麦强弱势粒胚乳发育过程不同第45页
        5.1.3 小麦强弱势粒发育存在差异表达基因第45页
        5.1.4 小麦强弱势粒淀粉理化性质不同第45页
    5.2 创新点第45页
    5.3 展望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性状遗传效应解析的新方法—重复筛选法
下一篇:海藻精的施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