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12-13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三)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五、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一) 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23-24页 |
(二) 本文的研究难点 | 第24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5-34页 |
一、 朱熹德育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25-28页 |
(一) 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 | 第26-27页 |
(二)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 | 第27-28页 |
二、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 第28-29页 |
(一) 社会关系的变革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 第28页 |
(二) 民族矛盾使得积贫积弱的宋王朝江河日下 | 第28-29页 |
三、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 第29-32页 |
(一) 先秦儒家的优良德育传统 | 第29-30页 |
(二) 北宋理学先驱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 南宋湖湘学派的吸收和借鉴 | 第31-32页 |
四、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容 | 第34-50页 |
一、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34-39页 |
(一) 理气论 | 第34-35页 |
(二) 心性论 | 第35-36页 |
(三) 修养论 | 第36-37页 |
(四) 格物致知论 | 第37-39页 |
二、 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9-50页 |
(一) 以“理”为基础的道德观 | 第39-41页 |
(二) “性”即“理”与“存天理”“灭人欲”为中心的德育思想 | 第41-44页 |
(三) 立学校须以“德教”为首 | 第44-45页 |
(四) 德育须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 第45-46页 |
(五) 坚持“主敬”“克己”“力行”的德育理念 | 第46-50页 |
第三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德育原则 | 第50-62页 |
一、 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50-57页 |
(一) 体现了“天命”加“气禀”的双重人性论为基础的道德起源说 | 第50-52页 |
(二) 体现了节欲主义的理欲观 | 第52-54页 |
(三) 体现了“居敬”与“穷理”互发的道德修养论 | 第54-55页 |
(四)突出了“讲明义理治天下”的道德教化思想 | 第55-57页 |
二、 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 第57-62页 |
(一) 为善去恶的原则 | 第57-58页 |
(二) 知行统一的原则 | 第58页 |
(三) 正面引导和规范禁防相结合的原则 | 第58-60页 |
(四) 立大志与从小事做起相结合的原则 | 第60页 |
(五) 德与智相结合的原则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及其现实启示 | 第62-72页 |
一、 对朱熹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62-64页 |
(一) 朱熹德育思想的合理性 | 第62-63页 |
(二) 朱熹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63-64页 |
二、 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64-72页 |
(一) 朱熹坚持德育为先的思想,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 第65-66页 |
(二) 朱熹德育思想注重知行结合,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66-68页 |
(三) 朱熹德育思想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倡导环境育人 | 第68-69页 |
(四) 朱熹德育思想肯定大学生主体精神、重视大学生自我修养 | 第69-72页 |
结束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