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2 房产税的相关理论 | 第14-28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1 房产税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2 房产税与相关税费的关系 | 第15-17页 |
2.1.3 国内房产税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2.1.4 国外房产税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2 房产税课税的依据 | 第21-24页 |
2.2.1 房产税课税的法理依据 | 第21-23页 |
2.2.2 房产税课税的经济学依据 | 第23-24页 |
2.3 房产税税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4-28页 |
2.3.1 功利主义课税设计理论 | 第24-25页 |
2.3.2 最优课税设计理论 | 第25页 |
2.3.3 财政交换课税设计理论 | 第25-26页 |
2.3.4 三种理论对于房产税税制设计的影响 | 第26-28页 |
3 境外房产税实践的经验借鉴 | 第28-39页 |
3.1 房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析 | 第28-29页 |
3.2 房产税纳税人的比较 | 第29-30页 |
3.3 房产税计税依据的比较 | 第30-32页 |
3.4 房产税税率的比较 | 第32-34页 |
3.5 房产税优惠政策的比较 | 第34-35页 |
3.6 中国香港房产税制 | 第35-39页 |
3.6.1 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 | 第35-36页 |
3.6.2 物业税 | 第36页 |
3.6.3 差饷税 | 第36-39页 |
4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效果分析 | 第39-45页 |
4.1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的预期目标 | 第39页 |
4.2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效果评析 | 第39-45页 |
4.2.1 房产税对健全和完善地方税制而言迈出了重要一步 | 第40页 |
4.2.2 房产税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作用比较有限 | 第40-43页 |
4.2.3 房产税对调节收入的影响还比较小 | 第43页 |
4.2.4 房产税对改变公众住房消费习惯的作用还不明显 | 第43-45页 |
5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存在问题剖析 | 第45-54页 |
5.1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方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 第45-46页 |
5.1.1 试点方案制定方式不合规范 | 第45-46页 |
5.1.2 试点方案预期目标设定不合理 | 第46页 |
5.2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方案内容存在的问题剖析 | 第46-50页 |
5.2.1 部分用词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清晰 | 第46-48页 |
5.2.2 征税范围狭窄 | 第48页 |
5.2.3 税率偏低 | 第48-49页 |
5.2.4 计税依据不合理 | 第49页 |
5.2.5 税收的优惠和减免不具体 | 第49-50页 |
5.3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方案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 第50-54页 |
5.3.1 宣传覆盖的人群较小、手段比较单一 | 第50-51页 |
5.3.2 征税成本较高,纳税率偏低 | 第51-52页 |
5.3.3 税收使用范围狭窄 | 第52页 |
5.3.4 监管机制缺失 | 第52-53页 |
5.3.5 信息整合有待加强 | 第53-54页 |
6 重庆市房产税试点改进的对策建议 | 第54-63页 |
6.1 以房产税为契机,统筹考虑房地产各环节征收的“税、费、金” | 第54-55页 |
6.1.1 改土地出让金为土地年租金 | 第54-55页 |
6.1.2 取消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 | 第55页 |
6.1.3 取消土地增值税 | 第55页 |
6.2 逐步扩大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 第55-56页 |
6.3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采用评估价 | 第56页 |
6.4 房产税的税率采用比例税率 | 第56-57页 |
6.5 明确房产税的优惠和减免设定 | 第57-58页 |
6.6 扩大房产税的用途 | 第58-59页 |
6.7 加强房产税的执行效力 | 第59-60页 |
6.8 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 第60-63页 |
6.8.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 第60-61页 |
6.8.2 建立房地产价格评估体系 | 第61-62页 |
6.8.3 明确争议处理机制 | 第62-63页 |
7 结论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