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论文

公平效率关系视角下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理由和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方法第10-11页
        1.1.1 选题理由第10页
        1.1.2 研究内容第10页
        1.1.3 研究目的第10页
        1.1.4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5 研究方法第11页
    1.2 研究现状及相关思想述评第11-16页
        1.2.1 理论界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第11页
        1.2.2 对共同富裕范畴的理解第11-12页
        1.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当代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解第12-14页
        1.2.4 当今理论界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相关观点及其评析第14-16页
    1.3 选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6-18页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第18-28页
    2.1 公平与效率的内涵第18-20页
        2.1.1 公平与效率的一般内涵第18页
        2.1.2 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研究视角第18-20页
    2.2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第20-23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效率观第20-21页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效率关系的基本观点第21-22页
        2.2.3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第22-23页
    2.3 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对共同富裕问题的方法论意义第23-27页
        2.3.1 公平效率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第23-24页
        2.3.2 公平效率关系在共同富裕问题上的几种观点评析第24-26页
        2.3.3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中应贯彻公平效率统一的原则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从公平效率关系看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演进第28-38页
    3.1 共同富裕路径的初步探索(1949——1978)第28-30页
        3.1.1 建国初期从贫富悬殊到平均主义的共同贫穷(1949——1956)第28-29页
        3.1.2 计划经济的建立及其弊端(1949——1956)第29页
        3.1.3 消灭剥削制度维护的贫富悬殊(1949——1956)第29页
        3.1.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城乡贫富状况发生重大变化(1957——1978)第29-30页
        3.1.5 客观评述与经验教训探讨第30页
    3.2 小康社会建设中对共同富裕路径的新探索(1978 至今)第30-37页
        3.2.1 经济加速增长,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第30-33页
        3.2.2 经济发展,效率提高,贫富差距拉大第33-34页
        3.2.3 从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34页
        3.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变迁第34-36页
        3.2.5 客观评述与经验教训探讨第36-37页
    3.3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从公平效率统一视角看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第38-52页
    4.1 新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第38-39页
    4.2 公平效率的统一与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选择第39-45页
        4.2.1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第39-41页
        4.2.2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第41-42页
        4.2.3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42-43页
        4.2.4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第43-44页
        4.2.5 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第44-45页
    4.3 公平效率的统一与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选择第45-49页
        4.3.1 收入分配政策的改革和完善第45-46页
        4.3.2 国有垄断企业改革问题上的新选择第46-47页
        4.3.3 坚持公平效率统一的原则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第47-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低碳经济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一篇:公司治理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