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页 |
三、 论文写作思路与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6页 |
一、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一) 低碳经济的由来和概念 | 第18页 |
(二)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 第18-19页 |
(三) 低碳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区别联系 | 第19页 |
(四) 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二、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一)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概念 | 第21页 |
(二) 国外外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三、 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互动关系 | 第23-26页 |
(一) 低碳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24页 |
(二) 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河南省三次产业及能耗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一、 河南省三次产业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二、 河南省能源结构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三、 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的灰色关联实证分析 | 第29-32页 |
(一) 灰色关联模型 | 第29-30页 |
(二)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总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0-32页 |
四、 河南省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必要性 | 第32-36页 |
第四章 河南省产业低碳化调整问题分析 | 第36-48页 |
一、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特点 | 第36-38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改革开放 | 第36页 |
(二) 从改革开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 第36-37页 |
(三) 从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到现在 | 第37-38页 |
二、 河南省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存在的内部问题分析 | 第38-44页 |
(一)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经济粗放发展 | 第38-39页 |
(二)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劳动人口过多 | 第39-40页 |
(三) 三次产业贡献率悬殊,第三产业贡献偏低 | 第40-41页 |
(四)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煤炭资源使用比例过高 | 第41-42页 |
(五) 三次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失衡 | 第42-44页 |
三、 制约我省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外部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一) 政策制度的不合理,阻碍市场发挥作用 | 第44页 |
(二) 中小企业缺乏改造高耗能设备的资金支持 | 第44-45页 |
(三) 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 第45页 |
(四) 科学技术投入不足 | 第45-46页 |
(五) 高碳“锁定效应”存在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河南省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8-54页 |
一、 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外国经验 | 第48-50页 |
(一) 日本:制定规章制度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 第48-49页 |
(二) 德国:政府支持,研发新能源技术 | 第49-50页 |
二、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地区经验借鉴 | 第50-51页 |
(一) 保定:量身定制,积极发展新能源建设 | 第50页 |
(二) 上海:淘汰落后技术设备,推动公共交通发展 | 第50-51页 |
三、 河南省产业低碳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一) 推进农业科学化发展,提高农民劳动技能 | 第51页 |
(二) 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发展低耗能产业 | 第51-52页 |
(三)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加强物流、旅游业的发展 | 第52-53页 |
(四) 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开发清洁能源 | 第53页 |
(五) 政府加大扶持监督力度,完善融资体系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