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多西他赛纳米胶束制备的研究 | 第11-53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第一章 mPEG_(2000)-b-PDLA_(1300)的合成及表征 | 第18-24页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8-19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1.2.1 mPEG-b-PDLLA的合成 | 第19页 |
1.2.2 mPEG-b-PDLLA的结构表征 | 第19-20页 |
1.2.3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CMC) | 第20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0-22页 |
1.3.1 核磁共振结果 | 第20-21页 |
1.3.2 MALDI-TOF-TOF-MS测定结果 | 第21-22页 |
1.3.3 临界胶束浓度结果(CMC) | 第22页 |
1.4 讨论 | 第22-23页 |
1.5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多西他赛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9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4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1 DTX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2 处方单因素考察 | 第25-26页 |
2.2.3 DTX纳米载药胶束的表征 | 第26-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37页 |
2.3.1 单因素考察结果 | 第29-33页 |
2.3.2 DTX纳米载药胶束的表征 | 第33-35页 |
2.3.3 DTX纳米载药胶束制备工艺重现性 | 第35-36页 |
2.3.4 市售多帕菲(?)和DTX纳米载药胶束体外释放 | 第36页 |
2.3.5 市售多帕菲(?)和DTX纳米载药胶束溶血试验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页 |
2.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多西他赛纳米载药胶束对4T1细胞的体外评价 | 第39-48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9-40页 |
3.1.1 实验材料、试剂和细胞 | 第3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3.2.1 4T1细胞培养 | 第40页 |
3.2.2 细胞迁移试验 | 第40-41页 |
3.2.3 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MTT法) | 第41页 |
3.2.4 DTX纳米载药胶束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 第41-42页 |
3.2.5 激光共聚焦观察胶束入胞情况 | 第42-4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3.3.1 细胞迁移试验 | 第43页 |
3.3.2 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 | 第43-44页 |
3.3.3 DTX纳米载药胶束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 第44-45页 |
3.3.4 激光共聚焦观察胶束入胞情况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一部分 小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第二部分 雷公藤有效部位口服制剂的研究 | 第53-90页 |
摘要 | 第53-55页 |
Abstract | 第55-57页 |
前言 | 第57-59页 |
第一章 TZT-9片剂处方工艺的研究 | 第59-71页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9页 |
1.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9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1.2.1 处方工艺研究 | 第59-63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63-68页 |
1.3.1 处方和工艺的筛选 | 第63-66页 |
1.3.2 TZT-9最佳处方 | 第66页 |
1.3.3 工艺重现性考察 | 第66-67页 |
1.3.4 包衣 | 第67-68页 |
1.3.5 TZT-9片剂的包装 | 第68页 |
1.4 讨论 | 第68-70页 |
1.5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二章 TZT-9片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71-88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7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1-75页 |
2.2.1 性状 | 第71页 |
2.2.2 检查 | 第71-72页 |
2.2.3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第72-74页 |
2.2.4 空白干扰实验 | 第74页 |
2.2.5 日内精密度试验 | 第74页 |
2.2.6 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74页 |
2.2.7 回收率试验 | 第74页 |
2.2.8 日间精密度的测定 | 第74页 |
2.2.9 最低定量限与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 第74-7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75-86页 |
2.3.1 性状 | 第75页 |
2.3.2 检查 | 第75-77页 |
2.3.3 微生物限度 | 第77页 |
2.3.4 含量测定 | 第77-79页 |
2.3.5 空白干扰试验 | 第79-80页 |
2.3.6 日内精密度试验 | 第80-81页 |
2.3.7 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81-82页 |
2.3.8 回收率试验 | 第82-84页 |
2.3.9 日间精密度的测定 | 第84-86页 |
2.3.10 最低定量限与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 第86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二部分 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综述 | 第90-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