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组合作用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传统组合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 第9-11页 |
| 1.3 新型组合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 第11-13页 |
| 1.4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1.4.1 组合梁在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页 |
| 1.4.2 组合梁在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2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组合作用试验研究 | 第15-37页 |
| 2.1 试验目的 | 第15页 |
| 2.2 试验方案 | 第15-24页 |
| 2.2.1 试件设计 | 第15-19页 |
| 2.2.2 试件的制作 | 第19-20页 |
| 2.2.3 加载方式与测点布置 | 第20-23页 |
| 2.2.4 材性试验 | 第23-24页 |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4-36页 |
| 2.3.1 试验梁的加载过程 | 第24-28页 |
| 2.3.2 试验梁荷载—位移曲线 | 第28-30页 |
| 2.3.3 试验梁跨中截面沿高度方向上的应变分布 | 第30-33页 |
| 2.3.4 试验梁滑移与竖向掀起的研究 | 第33-35页 |
| 2.3.5 关于暗梁破坏形式的研究 | 第35-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组合梁的理论计算分析 | 第37-50页 |
| 3.1 概述 | 第37页 |
| 3.2 弹性分析方法 | 第37-41页 |
| 3.2.1 基本假定 | 第37-38页 |
| 3.2.2 组合梁的正应力分析 | 第38-41页 |
| 3.2.3 组合梁的剪应力及折算应力计算 | 第41页 |
| 3.3 塑性分析法 | 第41-46页 |
| 3.3.1 完全抗剪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41-44页 |
| 3.3.2 部分抗剪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44-45页 |
| 3.3.3 组合梁竖向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45-46页 |
| 3.4 简支组合梁的挠度计算 | 第46-50页 |
| 3.4.1 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概述 | 第46页 |
| 3.4.2 考虑滑移影响的短期刚度及挠度计算 | 第46-49页 |
| 3.4.3 简支组合梁考虑徐变与收缩的挠度计算 | 第49-50页 |
| 4 新型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及与试验对比 | 第50-62页 |
| 4.1 概述 | 第50页 |
| 4.2 有限元模拟方法 | 第50-52页 |
| 4.2.1 单元的选择与简介 | 第50页 |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4.2.3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51-52页 |
| 4.3 钢-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 4.3.1 RCB-2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4.3.2 RCB-3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4.3.3 RCB-4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 4.3.4 RCB-5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 4.4 有限元模型结果综合对比 | 第59-61页 |
| 4.4.1 竖向掀起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 4.4.2 交界面纵向滑移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 5.1 本文结论 | 第62页 |
| 5.2 本文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