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20页 |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四、本文逻辑框架 | 第17-18页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综述 | 第20-31页 |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 第20-23页 |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 第21-23页 |
二、马克思到胡锦涛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第23-27页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 | 第23-24页 |
(二) 列宁和斯大林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 | 第24页 |
(三) 毛泽东和邓小平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 | 第24-26页 |
(四) 江泽民和胡锦涛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 | 第26-27页 |
三、区域经济学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 | 第27-31页 |
(一) 农业区位论 | 第27-28页 |
(二)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28页 |
(三) 核心—外围理论 | 第28-29页 |
(四) 增长极理论 | 第29页 |
(五) 梯度推移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31-40页 |
一、城乡发展的显著成就 | 第31-33页 |
(一) 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31-32页 |
(二) 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32-33页 |
二、城乡发展存在的差距 | 第33-37页 |
(一) 城乡收入差距 | 第33-34页 |
(二) 城乡消费差距 | 第34-35页 |
(三)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 第35-36页 |
(四) 城乡教育差距 | 第36页 |
(五) 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 第36-37页 |
三、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 经济不发达 | 第37-38页 |
(二) 体制不健全 | 第38页 |
(三) 政策不到位 | 第38-39页 |
(四) 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统筹乡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40-47页 |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第40-41页 |
(一) 产业结构上的转型 | 第40页 |
(二) 就业结构上的转型 | 第40页 |
(三) 城乡结构上的转型 | 第40-41页 |
(四) 阶层结构上的转型 | 第41页 |
(五) 消费结构上的转型 | 第41页 |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 第41-43页 |
(一) 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 第41-42页 |
(二) 城乡产业一体化 | 第42页 |
(三) 城乡制度一体化 | 第42-43页 |
(四)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 第43页 |
(五) 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 第43页 |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 | 第43-47页 |
(一)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落脚点 | 第44页 |
(二) 把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作为突破口 | 第44-45页 |
(三) 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着力点 | 第45页 |
(四) 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切入点 | 第45页 |
(五)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要载体 | 第45-47页 |
第四部分 中国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 第47-54页 |
一、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一) 推进农业现代化 | 第47页 |
(二) 促进新农村建设 | 第47-48页 |
(三) 培育新型农民 | 第48页 |
二、推进城镇化发展 | 第48-49页 |
(一) 完善城镇规划 | 第48-49页 |
(二)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 第49页 |
(三) 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 | 第49页 |
三、壮大县域经济 | 第49-51页 |
(一) 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 | 第50页 |
(二)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 第50页 |
(三)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 第50-51页 |
四、推进城乡制度创新 | 第51-52页 |
(一) 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 第51页 |
(二) 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 第51-52页 |
(三)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52页 |
五、推进城乡体制改革 | 第52-54页 |
(一)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 第52-53页 |
(二) 健全农村基层管理体制 | 第53页 |
(三)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