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仓煤位视觉检测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煤仓煤位测量方法 | 第13-15页 |
1.2.2 煤仓煤位测量方法分析对比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7页 |
1.4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摄像机标定算法介绍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摄像机的几何模型 | 第19-22页 |
2.2.1 摄像机模型 | 第20-21页 |
2.2.2 摄像机参数 | 第21-22页 |
2.3 摄像机参数和透视投影 | 第22-25页 |
2.3.1 摄像机刚体变换和坐标系变换 | 第22-23页 |
2.3.2 摄像机参数和透视投影 | 第23-25页 |
2.4 摄像机透镜畸变 | 第25-28页 |
2.4.1 径向畸变 | 第26-27页 |
2.4.2 切向畸变 | 第27-28页 |
2.5 典型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28-34页 |
2.5.1 两步法的实现 | 第29-30页 |
2.5.2 自标定法的实现 | 第30-31页 |
2.5.3 平面标定法的实现 | 第31-32页 |
2.5.4 三种标定方法对比研究及精确度评估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煤仓煤位双目视觉检测自主标定技术研究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双目摄像机检测模型 | 第36-38页 |
3.3 自主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38-41页 |
3.3.1 标定模型的设计 | 第38-39页 |
3.3.2 标定算法的设计 | 第39页 |
3.3.3 标定算法的实施步骤 | 第39-41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41-47页 |
3.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1-42页 |
3.4.2 自主标定结果分析及评价 | 第42-45页 |
3.4.3 煤位检测深度检测结果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相关图像处理算法介绍 | 第49-71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点算子 | 第49-55页 |
4.2.1 像素变换 | 第49-50页 |
4.2.2 灰度直方图 | 第50-52页 |
4.2.3 伽马变换原理 | 第52-54页 |
4.2.4 直方图均衡化 | 第54-55页 |
4.3 傅里叶变换 | 第55-60页 |
4.3.1 傅里叶变换对 | 第56-58页 |
4.3.2 可分离滤波 | 第58页 |
4.3.3 维纳滤波 | 第58-60页 |
4.4 金字塔与小波 | 第60-69页 |
4.4.1 插值 | 第60-64页 |
4.4.2 降采样 | 第64-65页 |
4.4.3 多分辨率表达 | 第65-67页 |
4.4.4 基本小波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基于交互式金字塔特征匹配的煤位检测算法 | 第71-83页 |
5.1 引言 | 第71-72页 |
5.2. 双目视觉检测模型 | 第72-73页 |
5.2.1 双目成像结构 | 第72页 |
5.2.2 双目摄像机图像检测建模 | 第72-73页 |
5.3. 交互金字塔特征匹配算法 | 第73-79页 |
5.3.1 mallat小波分解算法 | 第74-76页 |
5.3.2 混合塔式尺度空间的构建 | 第76-77页 |
5.3.3 确定特征点的梯度向量 | 第77页 |
5.3.4 特征描述子生成 | 第77-78页 |
5.3.5 特征点的双向匹配 | 第78-79页 |
5.4 煤仓图像处理结果 | 第79-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3-85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83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