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副猪嗜血杆菌种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及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1 引言第12-23页
    1.1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现状第12-18页
        1.1.1 病原学第12-13页
        1.1.2 流行病学与分型第13-14页
        1.1.3 致病机理与毒力因子第14-15页
        1.1.4 病理变化第15页
        1.1.5 诊断第15-17页
        1.1.6 防治第17-18页
    1.2 抑制消减杂交第18-22页
        1.2.1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原理第18-20页
        1.2.2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特点第20页
        1.2.3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应用第20-22页
    1.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3页
    2.1 材料第23-25页
        2.1.1 菌种及载体第23-24页
        2.1.2 主要试剂第24页
        2.1.3 培养基配制第24页
        2.1.4 Southern blot溶液配制第24页
        2.1.5 主要仪器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33页
        2.2.1 细菌纯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5-26页
        2.2.2 抑制消减杂交(SSH)第26-30页
        2.2.3 差异片断的克隆第30页
        2.2.4 Southern blot分析第30-31页
        2.2.5 差异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第31页
        2.2.6 副猪嗜血杆菌PCR诊断方法的建立第31-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40页
    3.1 基因组DNA提取第33页
    3.2 酶切第33-34页
    3.3 Hps基因组DNA接头连接效率分析第34页
    3.4 抑制消减杂交结果及效率分析第34-35页
    3.5 差异片断克隆的筛选第35-36页
    3.6 Southern blot分析第36页
    3.7 差异基因同源性分析第36-37页
    3.8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第37-40页
        3.8.1 PCR特异性分析第37-38页
        3.8.2 PCR敏感性分析第38-39页
        3.8.3 临床样品的检测第39-40页
4 讨论第40-45页
    4.1 基因组DNA质量第40页
    4.2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细菌差异基因筛选中的应用第40-41页
    4.3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影响因素第41-42页
    4.4 Southern blot分析第42-43页
    4.5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第43-45页
5 结论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谱法解析人乳β-酪蛋白二级结构及其对脂肪球膜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部分地区猪瘟E2及HeN2F16株的基因测定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