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以公众政治心理为视角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20-22页 |
1、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一、政府公信力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9页 |
(一)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2-26页 |
1、政府公信力的涵义 | 第22-24页 |
2、政府公信力的特征 | 第24-26页 |
(二) 政治心理的内涵 | 第26-29页 |
1、政治心理的涵义 | 第26页 |
2、政治心理的主要特征 | 第26-27页 |
3、政治心理的基本形式 | 第27页 |
4、政治心理的作用 | 第27-29页 |
二、分析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 第29-38页 |
(一) 政府公信力的理论渊源 | 第29-32页 |
1、合法性理论 | 第29-30页 |
2、责任政府理论 | 第30-31页 |
3、政治参与理论 | 第31-32页 |
(二)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因素 | 第32-34页 |
1、政治民主化程度 | 第32-33页 |
2、政策规范化程度 | 第33页 |
3、政府廉洁指数 | 第33-34页 |
4、公众合理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 | 第34页 |
(三) 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公众政治心理因素 | 第34-38页 |
1、政治动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2、政治态度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3、政治信念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三、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公众政治心理分析 | 第38-49页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演进 | 第38-40页 |
1、政治参与意识更加自主 | 第38-39页 |
2、政治态度与情感更加积极理性 | 第39页 |
3、政治价值观念与现代相适应 | 第39-40页 |
(二) 改革开放后影响公众政治心理的因素 | 第40-44页 |
1、经济绩效 | 第40-42页 |
2、政治生活 | 第42页 |
3、治国理念 | 第42-43页 |
4、政府权力 | 第43-44页 |
(三) 公众政治心理视阈下影响公信力建设的因素 | 第44-49页 |
1、行政行为 | 第44-46页 |
2、行政能力 | 第46-47页 |
3、权力运作 | 第47-48页 |
4、服务理念 | 第48-49页 |
四、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 | 第49-61页 |
(一) 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均等化的实现 | 第49-53页 |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破除 | 第50页 |
2、政府职责边界的厘清 | 第50-52页 |
3、公共服务供给多中心化的实现 | 第52-53页 |
4、体制的创新与立法建设 | 第53页 |
(二) 意见表达渠道的疏通与公众参与度的扩大 | 第53-57页 |
1、理想政治人格的培育 | 第54-55页 |
2、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 第55-56页 |
3、共享改革成果的促进 | 第56页 |
4、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构建 | 第56-57页 |
(三) 强化满足我国公众政治心理需求的文化理念 | 第57-61页 |
1、信用文化的建设 | 第58-59页 |
2、科学政绩观的树立 | 第59-60页 |
3、建设现代民主政治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