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1.3.1 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理论 | 第11-12页 |
1.3.2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 | 第12-13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农村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 第16-23页 |
2.1 农村村委会依法治村的基本要求 | 第16-17页 |
2.2 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17-19页 |
2.2.1 法律意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 第18-19页 |
2.3 培养农村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2.3.1 建立现代法治政府的基层要求 | 第19页 |
2.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 | 第19-21页 |
2.3.3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 | 第21-23页 |
3 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淡薄的现实表现 | 第23-31页 |
3.1 村委会成员选举产生不规范 | 第24-25页 |
3.1.1 村民代表推选不规范 | 第24页 |
3.1.2 村委会成员贿选现象 | 第24-25页 |
3.2 村委会成员议事程序规则不完善 | 第25-27页 |
3.3 村委会成员工作中的违法违规现象 | 第27-29页 |
3.3.1 擅自终止承包合同 | 第28页 |
3.3.2 “私了”刑事案件 | 第28-29页 |
3.4 村委会成员出现职务犯罪现象 | 第29-31页 |
4 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 第31-38页 |
4.1 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 | 第31页 |
4.2 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 第31-32页 |
4.3 村委会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32-35页 |
4.3.1 村民监督作用发挥不畅 | 第34页 |
4.3.2 村民代表会议监督缺失 | 第34-35页 |
4.4 村委会成员自身问题 | 第35-38页 |
4.4.1 村委会成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 第35-36页 |
4.4.2 村委会成员构成结构存在缺陷 | 第36页 |
4.4.3 村委会成员代表能力仍然不足 | 第36-38页 |
5 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性建议 | 第38-46页 |
5.1 优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环境 | 第38-40页 |
5.1.1 夯实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 | 第38-39页 |
5.1.2 营造崇尚法律精神的社会氛围 | 第39-40页 |
5.2 系统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 第40-41页 |
5.2.1 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 第40页 |
5.2.2 加强村委会成员法规的学习 | 第40-41页 |
5.2.3 创新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模式 | 第41页 |
5.2.4 强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手段 | 第41页 |
5.3 送法下乡解决各类纠纷 | 第41-43页 |
5.3.1 加强农村送法下乡力度 | 第42页 |
5.3.2 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 | 第42-43页 |
5.4 改进农村工作作风 | 第43-44页 |
5.5 建立法律监督机制 | 第44-46页 |
5.5.1 建立健全村民民主监督制度 | 第44-45页 |
5.5.2 严厉打击村委会违法犯罪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A 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 第50-5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