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9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12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7-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背景研究 | 第12-13页 |
| (二)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研究 | 第13-15页 |
| (三)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研究 | 第15-16页 |
| (四)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思路和结构 | 第17页 |
| 四、研究基本方法 | 第17-18页 |
| 五、有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激励机制理论 | 第19-23页 |
| 一、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 (一) 大学生村官及其角色定位 | 第19页 |
| (二) 激励及激励机制 | 第19-20页 |
| (三) 大学生村官政策激励机制 | 第20-21页 |
| 二、激励机制理论 | 第21-23页 |
| (一) 人性分析 | 第21页 |
| (二) 需要分析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内容 | 第23-24页 |
|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现状问卷调查及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4页 |
| (二) 调查对象的样本及结构 | 第24-25页 |
| (三)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25-27页 |
| (四) 大学生村官政策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 (一) 考核体系不健全 | 第28-29页 |
| (二) 晋升制度不完善 | 第29-30页 |
| (三) 薪酬水平相对偏低 | 第30页 |
| (四) 针对性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缺乏 | 第30-31页 |
| (五) 退出机制尚不成熟 | 第31-32页 |
|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不完善 | 第32-33页 |
| (二) 农村各方人士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不配合 | 第33页 |
| (三) 地方政府的政策与大学生村官政策不配套 | 第33页 |
| (四) 农村实际情况复杂,大学生村官存在不适应现象 | 第33-34页 |
| (五) 大学生村官后续政策不配套,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严峻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激励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 第35-46页 |
| 一、重塑大学生村官政策激励机制的思路 | 第35-36页 |
| (一) 突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人性化 | 第35页 |
| (二) 强调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针对性 | 第35-36页 |
| 二、改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外部激励机制 | 第36-39页 |
| (一) 建立村官合法化、职业化的长效机制,加强各类培训 | 第36页 |
| (二) 加大宣传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创造留才用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36-37页 |
| (三) 有条件的提高地方政府的帮扶,帮助大学生村官施展个人才华 | 第37-38页 |
| (四) 建立多方位的大学生村官交流平台,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 | 第38-39页 |
| (五) 高校应成为坚强的后盾力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支持和服务 | 第39页 |
|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内部激励机制 | 第39-46页 |
| (一) 薪酬制度的健全 | 第39-40页 |
| (二) 培训制度的改革 | 第40-42页 |
| (三) 考核制度的深化 | 第42-43页 |
| (四) 流动制度的完善 | 第43-44页 |
| (五) 奖惩制度的优化 | 第44页 |
| (六) 监督保障制度的加强 | 第44-46页 |
| 总结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