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的汉语时态特征词知识库构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1.4 组织结构与重点难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本体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8-31页 |
2.1 本体的基本概念 | 第18-22页 |
2.1.1 本体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本体的分类 | 第19-21页 |
2.1.3 本体的组成和表示 | 第21-22页 |
2.2 本体的构建工具 | 第22-24页 |
2.3 本体的描述语言 | 第24-30页 |
2.3.1 OWL 的子语言 | 第26-27页 |
2.3.2 OWL 的描述逻辑 | 第27-29页 |
2.3.3 OWL 的本体成分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汉语时态规范化 | 第31-39页 |
3.1 汉语时态特征词的界定 | 第31-32页 |
3.2 汉语时态分类 | 第32-35页 |
3.3 对类、属性及其实例的定义 | 第35-36页 |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36页 |
3.4.1 多词一义——定义别名 | 第36页 |
3.4.2 组合表示——拆分 | 第36页 |
3.5 规范化流程 | 第36-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汉语时态本体库的建立和存储 | 第39-57页 |
4.1 本体构建遵循的原则 | 第39-40页 |
4.2 本体的构建方法 | 第40-41页 |
4.3 汉语时态特征词本体的定义 | 第41-47页 |
4.3.1 本体描述框架语言 | 第41-43页 |
4.3.2 汉语时态本体类的具体定义 | 第43-47页 |
4.4 利用 protégé构建汉语时态本体模型 | 第47-54页 |
4.4.1 定义类及类的层次 | 第47-49页 |
4.4.2 属性的定义 | 第49-50页 |
4.4.3 本体定义的逻辑检验 | 第50-53页 |
4.4.4 本体实例的录入 | 第53-54页 |
4.5 用 Jena 完成 OWL 本体建模 | 第54页 |
4.6 汉语时态本体的存储 | 第54-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汉语时态本体知识库的信息检索应用 | 第57-64页 |
5.1 语义检索概述 | 第57-58页 |
5.2 基于语言本体库的语义信息检索结构 | 第58-59页 |
5.2.1 语义检索系统的功能模块 | 第58-59页 |
5.2.2 语义检索系统的框架设计 | 第59页 |
5.3 信息检索模型 | 第59-61页 |
5.4 语义检索的具体实现 | 第61-63页 |
5.4.1 检索对象 | 第61页 |
5.4.2 检索功能验证 | 第61-63页 |
5.5 检验效果的评价 | 第63-64页 |
5.5.1 评价标准 | 第63页 |
5.5.2 汉语时态特征词本体库检索结果评价 | 第63-64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