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农村正规金融社会绩效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农村非正规金融社会绩效研究 | 第17页 |
1.2.4 简要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社会绩效理论分析 | 第20-35页 |
2.1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 | 第20-32页 |
2.1.1 金融中介理论 | 第20-21页 |
2.1.2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共生关系 | 第21-23页 |
2.1.3 合作博弈动态演化进程 | 第23-29页 |
2.1.4 合作关键要素 | 第29-30页 |
2.1.5 合作路径模式 | 第30-32页 |
2.2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社会绩效 | 第32-35页 |
2.2.1 社会绩效理论 | 第32-33页 |
2.2.2 合作的社会绩效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第3章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 | 第35-49页 |
3.1 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8页 |
3.1.1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5-36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6-38页 |
3.2 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确定 | 第38-49页 |
3.2.1 评价方法选定 | 第38-40页 |
3.2.2 问卷设计 | 第40-41页 |
3.2.3 权重确定 | 第41-47页 |
3.2.4 权重分析 | 第47-49页 |
第4章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社会绩效测算评价 | 第49-55页 |
4.1 样本选取 | 第49-50页 |
4.2 社会绩效测算 | 第50-52页 |
4.3 社会绩效评价 | 第52-55页 |
第5章 促进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社会绩效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5.1 培育合作共赢文化 | 第55-56页 |
5.1.1 加强宣传工作 | 第55页 |
5.1.2 重视开展培训 | 第55-56页 |
5.2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 第56页 |
5.2.1 健全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 第56页 |
5.2.2 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56页 |
5.3 强化监管约束机制 | 第56-58页 |
5.3.1 建立监测通报系统 | 第56-57页 |
5.3.2 完善非正规金融监管体系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附录 B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赋值问卷 | 第66-72页 |
附录 C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社会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