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巴黎协议”下中国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5-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主要内容第16-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论文创新点、难点与不足之处第18-19页
        1.4.1 论文创新点第18页
        1.4.2 研究难点第18页
        1.4.3 不足之处第18-19页
2 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及其理论基础第19-30页
    2.1 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第19-23页
        2.1.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2 低碳金融交易市场交易原理第20-23页
    2.2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第23-25页
        2.2.1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第23页
        2.2.2 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第23-24页
        2.2.3 生态环境问题的化解第24-25页
    2.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第25-27页
        2.3.1 生态环境要与经济效益并重第25-26页
        2.3.2 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第26页
        2.3.3 生态环境的治理要求制度严格第26-27页
    2.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30页
        2.4.1 公约进程第27-29页
        2.4.2 中国低碳发展历程第29-30页
3 中国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产生与发展问题第30-40页
    3.1 中国低碳政策的发展历程第30-32页
    3.2 中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第32-37页
        3.2.1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在我国的发展第32-34页
        3.2.2 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第34-36页
        3.2.3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低碳金融”的发展第36-37页
    3.3 中国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第37-40页
        3.3.1 尚未确立全国统一的交易准则第37-38页
        3.3.2 CDM项目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仍不成熟第38-39页
        3.3.3 低碳金融交易缺乏定价权第39页
        3.3.4 缺乏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型人才第39-40页
4 国际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第40-45页
    4.1 国际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历程第40-41页
        4.1.1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第40页
        4.1.2 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设立第40-41页
    4.2 国际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第41-42页
        4.2.1 低碳金融市场体系机制日趋完善第41页
        4.2.2 参与主体比较广泛且融合趋势明显第41-42页
        4.2.3 低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形式多样化第42页
    4.3 国际主要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概况第42-45页
        4.3.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42-43页
        4.3.2 美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第43页
        4.3.3 日本低碳金融交易体系第43-44页
        4.3.4 对我国的经验借鉴第44-45页
5 关于我国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的建议第45-51页
    5.1 健全低碳金融领域法律框架第45-47页
        5.1.1 完善银行低碳信贷法律制度第45-46页
        5.1.2 构建低碳保险责任制度第46页
        5.1.3 完善低碳证券制度第46-47页
    5.2 完善全国低碳金融交易市场制度第47-49页
        5.2.1 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第47页
        5.2.2 规范市场交易流程第47页
        5.2.3 由自愿减排逐步转向强制减排第47-48页
        5.2.4 完善金融衍生品体系第48页
        5.2.5 探索科学的碳排放权定价方法第48-49页
    5.3 提高企业参与度第49-50页
        5.3.1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第49页
        5.3.2 提供启动支持和激励保障第49-50页
    5.4 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第50-5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农户为例
下一篇:上市公司股份减持前的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以鑫科材料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