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的造物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考工记》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2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中国古代的造物思想溯源 | 第13-16页 |
第一章 造物的前提:和谐自然 | 第16-24页 |
一、知自然 | 第16-18页 |
(一)“天时”:制天命而用之 | 第16-17页 |
(二)“地气”:橘逾淮而北为枳 | 第17-18页 |
二、制自然 | 第18-24页 |
(一)“材美”:因材制宜 | 第19-21页 |
(二)“工巧”:美用并重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造物的途经:尚象 | 第24-31页 |
一、观物取象 | 第24-27页 |
(一)观物原则 | 第24-26页 |
(二)所取之象 | 第26-27页 |
二、制器尚象 | 第27-31页 |
(一)尚自然之象 | 第27-28页 |
(二)尚象外之象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造物的核心:人 | 第31-38页 |
一、以人为本 | 第31-34页 |
(一)人的尺度 | 第31-33页 |
(二)主体意识 | 第33-34页 |
二、“物无不怀仁” | 第34-38页 |
(一)仁民 | 第34-36页 |
(二)爱物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造物的目的:致用与载道 | 第38-48页 |
一、物以致用 | 第38-41页 |
(一)设计讲求实用 | 第38-40页 |
(二)使用讲求便用 | 第40页 |
(三)检验讲求耐用 | 第40-41页 |
二、物以载道 | 第41-48页 |
(一)天人合一 | 第42-43页 |
(二)尚“五”意识 | 第43-45页 |
(三)器以藏礼 | 第45-48页 |
第五章 《考工记》的传统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48-54页 |
一、《考工记》的传统价值 | 第48-51页 |
(一)造物史上的首倡者 | 第48-50页 |
(二)思想史上的实践者 | 第50-51页 |
二、《考工记》的现实意义 | 第51-54页 |
(一)寻找历史源头 | 第51-52页 |
(二)丰富现实内涵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附录2 相关器物图片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