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4 文献综述 | 第16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3.1 鲶鱼效应理论 | 第16页 |
1.3.2 金融脱媒理论 | 第16-17页 |
1.3.3 金融中介功能观理论 | 第17页 |
1.3.4 平台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1.3.5 长尾理论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结构与方法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2页 |
1.5.1 创新点 | 第20页 |
1.5.2 不足 | 第20-22页 |
2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 第22-41页 |
2.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与发展现状 | 第22-32页 |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2 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 第23-25页 |
2.1.3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25-32页 |
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概念界定与发展现状 | 第32-41页 |
2.2.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概念界定及分类 | 第32-33页 |
2.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动因 | 第33-37页 |
2.2.3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现状 | 第37-41页 |
3 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理论分析 | 第41-48页 |
3.1 互联网支付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理论分析 | 第41-43页 |
3.1.1 互联网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积极影响 | 第41-42页 |
3.1.2 互联网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消极影响 | 第42-43页 |
3.2 互联网货币基金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理论分析 | 第43-45页 |
3.2.1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积极影响 | 第43-44页 |
3.2.2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消极影响 | 第44-45页 |
3.3 P2P网贷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理论分析 | 第45-48页 |
3.3.1 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积极影响 | 第45-46页 |
3.3.2 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消极影响 | 第46-48页 |
4 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实证分析 | 第48-57页 |
4.1 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 第48-50页 |
4.1.1 样本选择 | 第48页 |
4.1.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变量选取 | 第48页 |
4.1.3 互联网金融变量选取 | 第48-49页 |
4.1.4 控制变量选取 | 第49-50页 |
4.2 实证检验 | 第50-52页 |
4.2.1 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2 平稳性检验 | 第51-52页 |
4.2.3 协整检验 | 第52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52-53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53-57页 |
4.4.1 互联网支付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实证结果 | 第53-54页 |
4.4.2 互联网货币基金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实证结果 | 第54-55页 |
4.4.3 P2P网贷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实证结 | 第55-5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