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1.2.1 国际垂直专业化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比较 | 第8-10页 |
1.2.2 产业集聚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比较-产业集聚、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群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文章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关于产业集聚的主要理论 | 第13-14页 |
2.2 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理论 | 第14-16页 |
2.3 关于产业集聚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3.1 产业集聚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16页 |
2.3.2 产业集聚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关系的经验研究 | 第16-17页 |
2.4 产业集聚水平度量方法及国际垂直专业化水平度量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4.1 产业集聚水平度量方法 | 第17-18页 |
2.4.2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度量方法 | 第18页 |
2.5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8-19页 |
第3章 产业集聚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互动关系机理的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3.1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效应 | 第19-21页 |
3.1.1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3.1.2 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 第20-21页 |
3.2 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及效应 | 第21-22页 |
3.2.1 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页 |
3.2.2 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效应分析 | 第21-22页 |
3.3 产业集聚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互动机制分析 | 第22-27页 |
3.3.1 要素积累机制 | 第22-23页 |
3.3.2 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 | 第23-24页 |
3.3.3 交易成本 | 第24-25页 |
3.3.4 互动机制的具体实现方式 | 第25-27页 |
第4章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 第27-45页 |
4.1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4.1.1 中间产品贸易情况 | 第27-28页 |
4.1.2 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4.1.3 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 | 第30-41页 |
4.2 中国产业集聚情况分析 | 第41-45页 |
4.2.1 产业集聚的度量 | 第41-42页 |
4.2.2 中国产业地理集聚情况分析 | 第42-45页 |
第5章 产业集聚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 第45-58页 |
5.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45-52页 |
5.1.1 研究方法及模型的设定 | 第45-46页 |
5.1.2 变量选取、变量统计情况及单位根检验 | 第46-47页 |
5.1.3 系统 GMM 估计、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分析 | 第47-52页 |
5.2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52-58页 |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的设定 | 第52页 |
5.2.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5.2.3 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8-61页 |
6.1 本文基本结论 | 第58-5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