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原油降解菌复合系的构建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7页
    1 原油概述第10-15页
        1.1 原油的性质及组成第10-11页
        1.2 原油污染及其危害第11-13页
        1.3 原油污染的处理措施第13-15页
    2 微生物降解原油的研究现状第15-23页
        2.1 原油降解微生物及其相关降解途径第15-21页
        2.2 改善原油降解效率的方法第21-23页
    3 复合系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5 本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原油降解菌复合系的构建第27-32页
    1 材料第27-28页
        1.1 材料来源第27页
        1.2 培养基第27页
        1.3 主要化学试剂第27页
        1.4 主要溶液第27页
        1.5 常用仪器第27-28页
    2 试验方法第28-29页
        2.1 原油降解复合系的富集驯化第28页
        2.2 复合系降解率的测定第28-29页
        2.3 复合系稳定性的检测第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3.1 复合系的筛选第29页
        3.2 复合系保存与稳定性检测第29-31页
    4 讨论第31-32页
第三章 原油降解菌复合系降解特性研究第32-49页
    1 材料第32-33页
        1.1 菌种第32页
        1.2 主要仪器第32页
        1.3 培养基第32页
        1.4 主要试剂第32-33页
    2 试验方法第33-37页
        2.1 单因素试验第33-34页
            2.1.1 NaCl浓度对复合系降解原油的影响第33页
            2.1.2 pH对复合系降解原油的影响第33页
            2.1.3 油菌比对复合系降解原油的影响第33-34页
            2.1.4 温度对复合系降解原油的影响第34页
        2.2 响应曲面法优化降解条件第34-35页
        2.3 不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复合系降解原油的影响第35页
        2.4 复合系中酶的动态变化第35-37页
            2.4.1 粗酶液的制备第35页
            2.4.2 双加氧酶的动态变化第35-36页
            2.4.3 TTC脱氢酶活性第36-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48页
        3.1 单因素试验第37-39页
        3.2 响应曲面法优化降解条件第39-43页
        3.3 预测理论值验证第43页
        3.4 不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复合系降解原油的影响第43-45页
        3.5 双加氧酶的酶活动态变化第45-46页
        3.6 TTC脱氢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第46-48页
    4 讨论第48-49页
第四章 原油降解菌复合系多样性初步分析第49-57页
    1 材料第49-50页
        1.1 试验样品第49页
        1.2 主要仪器第49页
        1.3 培养基第49页
        1.4 主要试剂第49-50页
    2 方法第50-53页
        2.1 具有原油降解能力单菌株的分离纯化第50页
        2.2 菌株16SrDNA序列鉴定第50-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3.1 具有原油降解能力单菌株的分离纯化第53页
        3.2 菌株16SrDNA序列鉴定结果第53-56页
    4 讨论第56-57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计划第57-58页
    1 主要结论第57页
    2 创新点第57页
    3 下一步计划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71页
附录第71-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介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灌溉水—土壤系统中重金属镉的输入与输出通量的研究
下一篇:硝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异化还原成铵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