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回顾中国山水画中的“色”与“墨”发展历史 | 第9-13页 |
(一) 魏晋南北朝 | 第9页 |
(二) 隋朝 | 第9页 |
(三) 唐朝 | 第9-10页 |
(四) 五代十国 | 第10页 |
(五) 宋朝 | 第10-11页 |
1. 北宋 | 第10-11页 |
2. 南宋 | 第11页 |
(六) 元朝 | 第11页 |
(七) 明朝 | 第11页 |
(八) 清朝 | 第11-12页 |
(九) 总结 | 第12-13页 |
二、文人水墨山水画能够取代青绿设色山水的主导地位的原因 | 第13-17页 |
(一) 重彩设色的工具材料复杂 | 第13页 |
(二) 青绿设色程序相对繁琐,文人画家不屑于去做 | 第13-14页 |
(三) 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色彩,令画家们鞭长莫及 | 第14页 |
(四) 文人们主张以书入画、书画同源 | 第14-15页 |
(五) 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对水墨画的兴起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 第15-17页 |
1. 儒家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影响 | 第15页 |
2. 释家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影响 | 第15页 |
3. 道家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三、研究山水画色彩的现实意义 | 第17-21页 |
(一) 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深入研究符合山水画历史 | 第17页 |
(二) 文人水墨画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三) 西方绘画的冲击需要中国山水画提高视觉冲击力 | 第18页 |
(四) 当今社会的大众审美趋势对山水画色彩发展的需求 | 第18-19页 |
(五) 展览模式使中国山水画向着视觉冲击力强的方向发展 | 第19-20页 |
(六) 现行美术教育制度为色彩变革提供了基础 | 第20-21页 |
四、新时期的山水画设色 | 第21-28页 |
(一) 新颜料的尝试 | 第21-22页 |
(二) 设色方法上的新尝试 | 第22-24页 |
1. 泼彩法 | 第22-23页 |
2. 积彩法 | 第23页 |
3. 干擦法 | 第23页 |
4. 背面染色法 | 第23页 |
5. 厚堆色法 | 第23-24页 |
(三) 从我国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 第24页 |
(四) 借鉴西方优秀的色彩理论 | 第24-25页 |
(五) 新题材的选择 | 第25-26页 |
(六) 重新解读墨与色的关系 | 第26-28页 |
五、现代山水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28-30页 |
(一) 固步自封,反对一切新的东西 | 第28页 |
(二) 功利性太强 | 第28-29页 |
1. 过分的热衷于展览 | 第28页 |
2. 迎合市场需求,降低自己的艺术品格 | 第28-29页 |
(三) 学习西画过度 | 第29页 |
(四) 过度热衷于特殊技法的制作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