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价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3 关于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政策 | 第16页 |
2.1.2 少数民族乡与少数民族村 | 第16页 |
2.1.3 对口支援与挂钩帮扶 | 第16-17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民族政策理论 | 第17页 |
2.2.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公共政策理论 | 第18-20页 |
3 我国民族政策及福建省帮扶民族政策的演变 | 第20-28页 |
3.1 我国对民族自治地方提供帮扶政策的法律要求 | 第20页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3.2.1 民族政策的起步时期(1949-1976年) | 第20-21页 |
3.2.2 民族政策的发展时期(1977-1999年) | 第21-23页 |
3.2.3 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政策(2000年-至今) | 第23页 |
3.3 福建省扶贫政策与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演变 | 第23-28页 |
3.3.1 福建省扶贫政策的演变 | 第23-25页 |
3.3.2 福建省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演变 | 第25-28页 |
4 福建省挂钩帮扶民族乡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情况 | 第28-33页 |
4.1 福建省民族乡社会经济状况及其相对贫困的原因 | 第28-29页 |
4.1.1 福建省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4.1.2 福建省少数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其经济欠发达原因 | 第28-29页 |
4.2 实施挂钩帮扶政策的意义 | 第29页 |
4.3 福建省挂钩帮扶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4.3.1 挂钩帮扶政策一般性阶段的主要内容 | 第30页 |
4.3.2 挂钩帮扶政策强化阶段的主要内容 | 第30页 |
4.4 福建省少数民族挂钩帮扶政策的实施概况 | 第30-33页 |
4.4.1 1998-2005年挂钩帮扶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30-31页 |
4.4.2 2006年以来挂钩帮扶的实施情况 | 第31-33页 |
5 福建省挂钩帮扶政策的效果分析 | 第33-41页 |
5.1 福建省挂钩帮扶政策的主要成效 | 第33-36页 |
5.1.1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 第33页 |
5.1.2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 第33-34页 |
5.1.3 群众收入稳步增加 | 第34-35页 |
5.1.4 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 第35页 |
5.1.5 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 | 第35-36页 |
5.2 福建省挂钩帮扶政策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1页 |
5.2.1 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未实现 | 第36-37页 |
5.2.2 帮扶工作开展不平衡,帮扶工作单位积极性差异大 | 第37页 |
5.2.3 少数民族乡对帮扶工作缺乏整体规划,项目实效性有待论证和提高 | 第37-39页 |
5.2.4 帮扶资金绝对平均化 | 第39-40页 |
5.2.5 民族乡之外的民族村未列入计划 | 第40-41页 |
6 国内外挂钩帮扶民族扶贫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 第41-44页 |
6.1 国外挂钩帮扶扶贫的主要做法 | 第41-42页 |
6.1.1 美国扶贫政策——有限救助,授人以渔 | 第41页 |
6.1.2 英国的扶贫——扶持区域,缓解差距 | 第41-42页 |
6.1.3 其他主要国家的做法 | 第42页 |
6.2 国内兄弟省份关于民族帮扶的主要经验 | 第42-43页 |
6.2.1 湖北省民族帮扶的主要经验 | 第42-43页 |
6.2.2 广东省挂钩扶贫——“双到”模式 | 第43页 |
6.3 国内外挂钩帮扶民族扶贫的主要启示 | 第43-44页 |
7 改进福建省挂钩帮扶政策的思路与对策 | 第44-48页 |
7.1 健全完善帮扶政策相关机制 | 第44-45页 |
7.1.1 完善领导机制 | 第44页 |
7.1.2 建立健全帮扶政策监督考核机制 | 第44-45页 |
7.1.3 建立健全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第45页 |
7.2 创新挂钩帮扶“双到”模式 | 第45-46页 |
7.2.1 建立帮扶档案,挂钩帮扶“规划到村” | 第45页 |
7.2.2 结对帮扶,“责任到人” | 第45页 |
7.2.3 要将挂钩帮扶政策延伸至民族村 | 第45-46页 |
7.3 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民族乡村“造血”功能 | 第46页 |
7.3.1 帮扶单位和民族乡共同做好帮扶规划 | 第46页 |
7.3.2 发挥优势,建立特色的产业基地 | 第46页 |
7.4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民族地区经济活力 | 第46页 |
7.4.1 加大财政挂钩帮扶资金投入 | 第46页 |
7.4.2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 第46页 |
7.5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 | 第46-48页 |
7.5.1 强化培训,提高农民内生动力 | 第46-47页 |
7.5.2 加强教育,提高青少年教育文化水平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