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加害给付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德国积极侵害债权制度的考察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积极侵害债权的产生及发展 | 第12-14页 |
一、积极侵害债权的产生 | 第12-13页 |
二、积极侵害债权的发展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积极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及分类 | 第14-17页 |
一、积极侵害债权的用语争议及概念界定 | 第14页 |
二、积极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 | 第14-16页 |
三、积极侵害债权的分类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积极侵害债权的法律规范基础及法律效果 | 第17-20页 |
一、积极侵害债权的法律规范基础 | 第17-19页 |
二、积极侵害债权的法律效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加害给付制度的研究 | 第20-38页 |
第一节 加害给付的概念和性质 | 第20-23页 |
一、各学者对加害给付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本文对加害给付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三、加害给付的性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加害给付在违约形态中的地位 | 第23-25页 |
一、违约形态的比较法考察 | 第23-24页 |
二、我国关于违约形态的不同学说 | 第24页 |
三、本文关于加害给付在违约形态中的认识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加害给付的构成要件 | 第25-32页 |
一、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 | 第25-26页 |
二、债务人违反依债之本旨所产生的义务 | 第26-28页 |
三、债权人固有利益和履行利益同时受损 | 第28-30页 |
四、债权人之损失可归责于债务人 | 第30-32页 |
第四节 加害给付的类型 | 第32-34页 |
一、以受害利益为坐标 | 第32-33页 |
二、以义务(群)的违反为坐标 | 第33页 |
三、以加害给付所造成的履行利益和固有利益的分离程度为坐标 | 第33页 |
四、以债务人违反义务的方式为坐标 | 第33-34页 |
五、以加害给付是否侵害第三人利益为坐标 | 第34页 |
第五节 加害给付的救济 | 第34-38页 |
一、责任竞合制度的不足及责任聚合制度的适用 | 第34-36页 |
二、对加害给付救济的分类探讨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对加害给付制度的建议 | 第38-50页 |
第一节 适度扩大对契约外特定第三人权益的保护 | 第38-41页 |
一、适度扩大对契约外特定第三人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二、对契约外特定“第三人”的合理限制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适度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 | 第41-47页 |
一、合同中扩大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 | 第41-43页 |
二、对加害给付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限制 | 第43-47页 |
第三节 加害给付制度的法典化 | 第47-50页 |
一、对现有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47-48页 |
二、本文关于加害给付制度法典化的一点设想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