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缘削弱型端板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钢框架梁柱的连接方式 | 第10-11页 |
1.3 端板连接简介 | 第11-12页 |
1.4 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改进设计 | 第12-14页 |
1.4.1 传统节点破坏原因 | 第12页 |
1.4.2 塑性铰外移 | 第12-13页 |
1.4.3 连接部位加强型节点 | 第13页 |
1.4.4 梁截面削弱型节点 | 第13-14页 |
1.5 削弱型节点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6.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1.6.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19-35页 |
2.1 有限元简介 | 第19页 |
2.2 结构非线性分析概述 | 第19-21页 |
2.2.1 几何非线性 | 第20页 |
2.2.2 材料非线性 | 第20页 |
2.2.3 状态非线性 | 第20-21页 |
2.3 塑性力学的基本法则 | 第21-22页 |
2.3.1 屈服准则 | 第21-22页 |
2.3.2 强化准则 | 第22页 |
2.4 本文有限元模型的关键问题 | 第22-27页 |
2.4.1 单元选取 | 第22-24页 |
2.4.2 接触问题 | 第24-27页 |
2.4.3 螺栓预拉力问题 | 第27页 |
2.5 有限元软件在端板连接节点上的应用 | 第27-28页 |
2.6 有限元模型 | 第28-32页 |
2.6.1 几何模型 | 第28-30页 |
2.6.2 模型材料 | 第30页 |
2.6.3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2.6.4 试件约束和加载方式 | 第31-32页 |
2.7 本文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32-35页 |
3 翼缘削弱型端板连接节点静力荷载下的受力分析 | 第35-51页 |
3.1 有限元分析 | 第35-45页 |
3.1.1 模型编号 | 第35页 |
3.1.2 节点刚度及承载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3.1.3 节点塑性铰形成规律 | 第37-40页 |
3.1.4 螺栓应力分析 | 第40-42页 |
3.1.5 端板应力分析 | 第42-45页 |
3.2 应力路径 | 第45-50页 |
3.2.1 沿梁长度方向应力分布 | 第46-47页 |
3.2.2 沿梁根部翼缘宽度方向应力分布 | 第47-48页 |
3.2.3 沿梁削弱最深处翼缘宽度方向应力分布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翼缘削弱型端板连接节点循环荷载下的受力分析 | 第51-64页 |
4.1 节点参数与加载制度 | 第51-53页 |
4.1.1 有限元模型参数 | 第51-52页 |
4.1.2 加载制度 | 第52-53页 |
4.2 节点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63页 |
4.2.1 削弱区起始位置 a 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 削弱区长度 b 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3 削弱深度 c 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4 端板厚度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5 螺栓数量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6 节点域强度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7 骨架曲线 | 第61-62页 |
4.2.8 延性性能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