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我国城中村现象 | 第8-9页 |
1.1.2 我国城中村问题 | 第9-10页 |
1.1.3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2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 第15-18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路径 | 第16-18页 |
2 环境行为学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 第18-28页 |
2.1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内容 | 第18-26页 |
2.1.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特点及方法 | 第18-21页 |
2.1.2 环境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1.3 环境行为理论对社区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 | 第25-26页 |
2.2 环境行为理论与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结合 | 第26-28页 |
2.2.1 环境行为理论对城中村改造社区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 第26-27页 |
2.2.2 环境行为理论对城中村改造社区规划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启示 | 第27-28页 |
3“城中村”村民的户外行为需求分析 | 第28-42页 |
3.1 “城中村”村民户外活动的模式 | 第28-30页 |
3.2 “城中村”村民外出活动的典型行为与特征 | 第30-34页 |
3.2.1 行为特征 | 第30-31页 |
3.2.2 户外活动的类型 | 第31-33页 |
3.2.3 城中村村民的行为心理需求 | 第33-34页 |
3.3 以环境行为观点分析“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中的景观要素 | 第34-42页 |
3.3.1 景观设计 | 第34-39页 |
3.3.2 视觉环境设计 | 第39-40页 |
3.3.3 无障碍设计 | 第40-42页 |
4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2-56页 |
4.1 传统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4.1.1 对固有风俗文化元素的设计缺失 | 第42页 |
4.1.2 对村民行为需求的关注不足 | 第42-44页 |
4.2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 第44-45页 |
4.2.1 村民感知不断增强的需要 | 第44页 |
4.2.2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 | 第44页 |
4.2.3 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需要 | 第44-45页 |
4.3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56页 |
4.3.1 发达国家相关问题的启示 | 第45-46页 |
4.3.2. 我国渭南市“盈田村”改造实例的启示 | 第46-56页 |
5“东五桥”城中村二次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设计方案 | 第56-74页 |
5.1 一次改造现状概况 | 第56-61页 |
5.1.1 一次改造后现状 | 第56-58页 |
5.1.2 一次改造后的成就与问题 | 第58-61页 |
5.2 二次改造社区规划的价值导向 | 第61-64页 |
5.2.1 规划思路 | 第61-62页 |
5.2.2 规划原则 | 第62-63页 |
5.2.3 规划理念 | 第63-64页 |
5.3 二次改造社区规划布局基本思路 | 第64-74页 |
5.3.1 总体布局 | 第64-66页 |
5.3.2 道路网络设计 | 第66-67页 |
5.3.3 区域景观设计 | 第67-71页 |
5.3.4 社区植物配置 | 第71-74页 |
6 结论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