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徐悲鸿研究概述 | 第7-8页 |
1.2 “国画论战”主要的冲突焦点 | 第8-9页 |
1.3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9-10页 |
2 国画论战 | 第10-16页 |
2.1 “国画论战”的背景 | 第10-11页 |
2.1.1 “国画论战”时代背景 | 第10页 |
2.1.2 1946-1947 年——“国画论战”事件背景 | 第10-11页 |
2.2 “国画论战”事件始末 | 第11-14页 |
2.3 “国画论战”事件分析 | 第14-16页 |
3 论战背后的问题 | 第16-22页 |
3.1 徐悲鸿的辩护 | 第16-18页 |
3.2 新兴画家对徐悲鸿的支持 | 第18-19页 |
3.3 论战实质:学术之争 | 第19-22页 |
4 从“国画论战”看 “写实主义”的演变和发展 | 第22-28页 |
4.1 徐悲鸿中国画教学的演变 | 第22-23页 |
4.2 中国画教学体系课程内容 | 第23-25页 |
4.3 中国画教学模式:师资多元化 | 第25-26页 |
4.4 徐悲鸿美术教学的影响力 | 第26-28页 |
5 从“国画论战”看徐悲鸿的新国画 | 第28-38页 |
5.1 徐悲鸿的中国画观 | 第28-31页 |
5.1.1 新中国画理念及其贡献 | 第28-31页 |
5.1.2 徐悲鸿新国画的影响 | 第31页 |
5.2 造型为上,而非笔墨 | 第31-32页 |
5.3 改造文人画 | 第32-36页 |
5.3.1 批判文人画 | 第32-34页 |
5.3.2 改造文人画造型问题即“师造化” | 第34-36页 |
5.4 素描是“师造化”的唯一途径 | 第36-38页 |
6 结论 | 第38-43页 |
6.1 “国画论战”的历史意义 | 第38-40页 |
6.2 “国画论战”的现实意义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