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研究现状小结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第12-14页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概述第14-20页
    2.1 折返能力分析理论基础第14页
        2.1.1 折返能力的定义第14页
        2.1.2 折返能力计算公式第14页
    2.2 折返间隔组成时间第14-16页
        2.2.1 进站时间第15页
        2.2.2 站停时间第15页
        2.2.3 列车进出折返线时间第15-16页
        2.2.4 列车出站时间第16页
        2.2.5 其他时间第16页
    2.3 层次分析法理论分析第16-20页
第3章 折返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第20-36页
    3.1 折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20-23页
        3.1.1 折返站型影响分析第20-21页
        3.1.2 折返方式影响分析第21-22页
        3.1.3 道岔类型影响分析第22页
        3.1.4 站前限速影响分析第22页
        3.1.5 列车编组方案影响分析第22页
        3.1.6 站停时间影响分析第22-23页
    3.2 折返过程分析第23-29页
        3.2.1 折返过程分析方法第23页
        3.2.2 站后折返方式第23-26页
        3.2.3 站前折返方式第26-29页
    3.3 折返时间计算第29-36页
        3.3.1 列车速度调整模型第29-30页
        3.3.2 紧急制动包络线第30-31页
        3.3.3 紧急制动触发速度计算第31-32页
        3.3.4 全常用制动触发速度计算第32-33页
        3.3.5 命令速度计算第33-34页
        3.3.6 列车实际运行速度计算第34-36页
第4章 折返能力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第36-51页
    4.1 软件需求分析第36页
    4.2 软件的设计第36-39页
        4.2.1 软件原理和结构第36-37页
        4.2.2 软件界面设计第37-38页
        4.2.3 软件功能设计第38-39页
    4.3 软件功能实现第39-51页
        4.3.1 图元控件操作第39页
        4.3.2 设备属性连接第39-41页
        4.3.3 基础数据存取第41-43页
        4.3.4 牵引计算第43-48页
        4.3.5 折返间隔计算第48-49页
        4.3.6 性能分析第49-51页
第5章 折返能力影响因素仿真验证第51-60页
    5.1 折返能力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第51-57页
        5.1.1 折返站型影响分析第51-53页
        5.1.2 折返方式影响分析第53-55页
        5.1.3 道岔类型影响分析第55-56页
        5.1.4 站前限速影响分析第56页
        5.1.5 站停时间影响分析第56-57页
        5.1.6 列车编组影响分析第57页
    5.2 折返能力影响权重分析第57-60页
        5.2.1 折返能力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模型构建第58页
        5.2.2 折返能力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砟颗粒二维信息辨识与重构
下一篇:青藏铁路客车冬季车内环境及新风与供氧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