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缘起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苏南 | 第10-11页 |
2、家族 | 第11-12页 |
3、族学 | 第12页 |
四、研究思路与资料说明 | 第12-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2、资料说明 | 第14-15页 |
五、学术史回顾 | 第15-19页 |
第一章、传统时代的苏南族学 | 第19-27页 |
一、传统族学概述 | 第19-25页 |
二、新教育开始兴起 | 第25-27页 |
第二章、在族学中变:传统族学嬗变中的分化 | 第27-46页 |
一、从旧式族学中蜕变而来的新式学堂 | 第27-41页 |
1、胡氏公学 | 第28-32页 |
2、果育学堂 | 第32-36页 |
3、荣氏公益学校 | 第36-41页 |
二、形变而质不变的传统延续 | 第41-46页 |
第三章、从无到有:工商阶级开办新式堂 | 第46-52页 |
一、匡氏仲谋 | 第46-48页 |
二、积极创办新式学堂 | 第48-52页 |
第四章、苏南族学的近代嬗变及其对苏南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推动 | 第52-63页 |
一、苏南族学的近代嬗变 | 第52-57页 |
1、族学资金来源的改变 | 第52-54页 |
2、教育对象群体的扩大 | 第54-55页 |
3、教师群体的改变 | 第55-56页 |
4、教学内容的变化 | 第56-57页 |
二、新族学对苏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推动 | 第57-63页 |
1、女子新学兴起 | 第57-59页 |
2、地方教育公益的发展 | 第59-63页 |
余论、苏南族学嬗变后的权势转移与重组 | 第63-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