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 | 第19-31页 |
2.1 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9-22页 |
2.1.1 国际背景 | 第19-20页 |
2.1.2 国内背景 | 第20-22页 |
2.2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第22-31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成果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23-25页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 | 第25-26页 |
2.2.3 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共享发展思想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积淀 | 第26-31页 |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 第31-37页 |
3.1 共享发展理念及相近概念辨析 | 第31-32页 |
3.1.1 共享发展理念概念界定 | 第31页 |
3.1.2 相近概念辨析 | 第31-32页 |
3.2 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 第32-34页 |
3.2.1 共享是全民共享 | 第32-33页 |
3.2.2 共享是全面共享 | 第33页 |
3.2.3 共享是共建共享 | 第33页 |
3.2.4 共享是渐进共享 | 第33-34页 |
3.3 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特征 | 第34-37页 |
3.3.1 人民性 | 第34页 |
3.3.2 广泛性 | 第34-35页 |
3.3.3 层次性 | 第35页 |
3.3.4 公平性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 第37-49页 |
4.1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性发展 | 第37-38页 |
4.1.1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进程性 | 第37页 |
4.1.2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着“价值导向”向“实践导向”的转化 | 第37-38页 |
4.2 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第38-40页 |
4.2.1 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 | 第38-39页 |
4.2.2 共享发展理念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担当 | 第39-40页 |
4.3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40-41页 |
4.3.1 共享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40-41页 |
4.3.2 共享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 第41页 |
4.4 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41-49页 |
4.4.1 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着共享素质的全面提高 | 第42-45页 |
4.4.2 共享发展理念丰富着人与世界的全面关系 | 第45-49页 |
第五章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 第49-55页 |
5.1 思想层面 | 第49-50页 |
5.1.1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 第49-50页 |
5.1.2 增强公民的共建意识 | 第50页 |
5.2 机制层面 | 第50-51页 |
5.2.1 完善共享发展的“兜底”机制 | 第50-51页 |
5.2.2 完善共享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51页 |
5.2.3 完善共享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51页 |
5.3 落实层面 | 第51-55页 |
5.3.1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第52-53页 |
5.3.2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