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新初级易位系的选育及外源基因和伴生突变在小麦基因组中表达的分子生物学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文献综述第18-41页
    1.1 小麦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第18-19页
        1.1.1 二倍体一粒小麦及其基因组(AA,2n=14)的起源第18页
        1.1.2 四倍体二粒小麦及其基因组(AABB,2n=28)的起源第18-19页
        1.1.3 六倍体小麦及其基因组(AABBDD,2n=42)的起源第19页
        1.1.4 小麦G组染色体的起源第19页
    1.2 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第19-22页
    1.3 黑麦属植物的研究背景第22页
    1.4 诱导外缘染色质进入小麦基因组的方法第22-27页
        1.4.1 染色体组转移第22-23页
        1.4.2 染色体的附加和代换第23-24页
        1.4.3 染色体易位第24-27页
            1.4.3.1 染色体断裂-融合的自发易位第24-25页
            1.4.3.2 小麦5B染色体缺失材料的利用第25页
            1.4.3.3 利用ph基因诱导易位第25页
            1.4.3.4 辐射诱导易位第25-26页
            1.4.3.5 利用黑麦单体附加系作为工具诱导易位第26-27页
    1.5 黑麦染色质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组第27-29页
        1.5.1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系第27页
        1.5.2 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的起源与利用第27-29页
        1.5.3 1RS.1BL易位系在育种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第29页
    1.6 小麦中的抗条锈病基因第29-32页
    1.7 小麦籽粒中的储藏蛋白分类第32-38页
        1.7.1 醇溶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第33-35页
        1.7.2 谷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第35-38页
            1.7.2.1 HMW-GS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第35-37页
            1.7.2.2 LMW-GS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第37-38页
    1.8 黑麦碱的组成分类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38-39页
    1.9 穗发芽的机制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39-41页
        1.9.1 休眠特性对穗发芽的影响第39页
        1.9.2 α-淀粉酶活性对穗发芽的影响第39-40页
        1.9.3 穗发芽的鉴定第40-4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1-65页
    2.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2.2 实验方法第42-65页
        2.2.1 细胞学实验方法第42页
        2.2.2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第42-44页
        2.2.3 荧光原位杂交(FISH、ND-FISH)第44-46页
        2.2.4 小麦、黑麦gDNA的提取第46-47页
        2.2.5 特殊分子标记分析第47-48页
            2.2.5.1 分子标记的序列与扩增第47-48页
            2.2.5.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48页
        2.2.6 SSR分子标记分析第48-51页
            2.2.6.1 SSR分子标记的序列与扩增第48-50页
            2.2.6.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第50-51页
        2.2.7 ω-黑麦碱基因Sec-1的克隆第51-54页
            2.2.7.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1-52页
            2.2.7.2 扩增片段的回收纯化第52页
            2.2.7.3 目的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第52-53页
            2.2.7.4 转化第53页
            2.2.7.5 挑菌落、菌落PCR及检测第53-54页
            2.2.7.6 序列测定及分析第54页
        2.2.8 醇溶蛋白电泳分析方法(A-PAGE)第54-56页
            2.2.8.1 A-PAGE相关试剂的制备第55页
            2.2.8.2 醇溶蛋白提取方法第55页
            2.2.8.3 A-PAGE电泳方法第55-56页
        2.2.9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鉴定第56-58页
            2.2.9.1 相关试剂的配置第56-57页
            2.2.9.2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电泳分析方法第57-58页
        2.2.10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电泳分析第58-59页
            2.2.10.1 所需试剂的配置第58页
            2.2.10.2 蛋白质提取第58-59页
        2.2.11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测定第59页
        2.2.12 穗发芽抗性的鉴定第59-60页
            2.2.12.1 整穗发芽率鉴定第59-60页
            2.2.12.2 发芽指数测定第60页
        2.2.13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第60-63页
            2.2.13.1 相关试剂的配置:第61页
            2.2.13.2 α-淀粉酶酶液的提取:第61-62页
            2.2.13.3 麦芽糖标准曲线的制作第62页
            2.2.13.4 α-淀粉酶酶活力的测定第62-63页
            2.2.13.5 α-淀粉酶酶活力计算第63页
            2.2.13.6 麦芽糖标准曲线第63页
        2.2.14.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第63-64页
        2.2.15 抗病性鉴定第64-6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5-111页
    3.1 A42912和威宁黑麦R3杂交后代T917-15和T917-26的鉴定分析第65-69页
        3.1.1 细胞学鉴定第65-66页
        3.1.2 A-PAGE鉴定第66-68页
        3.1.3 分子标记鉴定第68-69页
    3.2 MY11和矮杆黑麦杂交后代中1RS.1BL易位系的鉴定分析第69-76页
        3.2.1 1RS.1BL易位系T1245-5第69-72页
            3.2.1.1 细胞学鉴定第69-71页
            3.2.1.2 A-PAGE鉴定第71页
            3.2.1.3 分子标记鉴定第71-72页
        3.2.2 新易位系RT1163-4、RT1217-1、RT1249和新代换系RS1200-3的鉴定分析第72-76页
            3.2.2.1 ND-FISH细胞学鉴定第72-74页
            3.2.2.2 A-PAGE鉴定第74页
            3.2.2.3 分子标记鉴定第74-76页
    3.3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中1RS.1BL易位系T857-7、T852-29的鉴定分析第76-79页
        3.3.1 细胞学分析第76-77页
        3.3.2 A-PAGE鉴定分析第77-78页
        3.3.3 分子标记鉴定第78-79页
    3.4 1RS随体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1245-6和T757-8的鉴定分析第79-86页
        3.4.1 细胞学分析第80-81页
        3.4.2 A-PAGE鉴定分析第81-82页
        3.4.3 分子标记鉴定第82-86页
            3.4.3.1 1BS分子标记鉴定第82-83页
            3.4.3.2 多个ω-黑麦碱引物鉴定第83页
            3.4.3.3 1RS上特殊分子标记鉴定第83-85页
            3.4.3.4 1RS上TSM分子标记鉴定第85-86页
    3.5 6BS随体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852-31的鉴定分析第86-88页
        3.5.1 细胞学分析第86-87页
        3.5.2 A-PAGE鉴定分析第87-88页
    3.6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中特殊小麦15-262和15-263的鉴定分析第88-93页
        3.6.1 细胞学分析第88-89页
        3.6.2 A-PAGE鉴定分析第89-90页
        3.6.3 分子标记鉴定第90-93页
            3.6.3.1 GliB1和GluB3鉴定第91-92页
            3.6.3.2 1BS上SSR引物的鉴定第92-93页
    3.7 A42912和威宁黑麦R3杂交后代T917-26和T917-15的1RS染色体臂遗传多样性及品质特性分析第93-98页
        3.7.1 1RS上TSM引物的遗传多样性鉴定第93-94页
        3.7.2 ω-黑麦碱编码基因Sec-1的序列比对第94-95页
        3.7.3 A42912、T917-15和T917-26穗发芽抗性的鉴定第95页
        3.7.4 A42912、T917-15和T917-26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第95-96页
        3.7.5 A42912、T917-15和T917-26的谷蛋白鉴定第96-97页
        3.7.6 A42912、T917-15和T917-26加工品质的测定第97-98页
    3.8 MY11和矮杆黑麦杂交后代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的遗传多样性及抗病性、农艺性状和部分品质特性分析第98-101页
        3.8.1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的1RS染色体臂遗传多样性鉴定第98页
        3.8.2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的农艺性状第98-99页
        3.8.3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抗病性的鉴定第99-100页
        3.8.4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穗发芽抗性鉴定第100-101页
    3.9 MY11和矮杆黑麦杂交后代T1245-5和T1245-6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第101-104页
        3.9.1 MY11、T1245-5和T1245-6的谷蛋白鉴定第101-102页
        3.9.2 MY11、T1245-5和T1245-6的抗穗发芽鉴定第102-103页
        3.9.3 MY11、T1245-5和T1245-5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第103-104页
    3.10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T857-7和T857-8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第104-106页
        3.10.1 MY11、T857-7和T857-8的谷蛋白鉴定第104-105页
        3.10.2 MY11、T857-7和T857-8的抗穗发芽鉴定第105页
        3.10.3 MY11、T857-7和T857-8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第105-106页
    3.11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T852-29和T852-31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第106-108页
        3.11.1 MY11、T852-29和T852-31的谷蛋白鉴定第106-107页
        3.11.2 MY11、T852-29和T852-31的抗穗发芽鉴定第107页
        3.11.3 MY11、T852-29和T852-31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第107-108页
    3.12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15-262和15-263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第108-111页
        3.12.1 MY11、15-262和15-263的谷蛋白鉴定第108-109页
        3.12.2 MY11、15-262和15-263的抗穗发芽鉴定第109页
        3.12.3 MY11、15-262和15-263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第109-111页
4. 讨论第111-124页
    4.1 遗传多样性的小麦-黑麦1RS.1BL初级易位系的选育和鉴定技术的改良第111-113页
    4.2 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易位染色体在小麦加工品质上的效应第113-114页
    4.3 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易位染色体在农艺性状和抗病性上的效应第114-116页
    4.4 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易位染色体在穗发芽抗性上的效应第116页
    4.5 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臂1RS的遗传多样性的育种和进化意义第116-117页
    4.6 小麦-黑麦特殊易位系的选育、鉴定和在精细物理学作图中的意义第117-120页
        4.6.1 ω-黑麦碱表达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917-26第117-118页
        4.6.2 1RS随体缺失的易位系T1245-6和T857-8第118-119页
        4.6.3 6BS随体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852-31第119页
        4.6.4 1BS随体缺失的小麦15-262和1BS缺失的小麦15-263第119-120页
    4.7 小麦和黑麦染色体随体是基因富集区第120-121页
    4.8 多样化外源基因引入小麦基因组中及其进化意义第121页
    4.9 染色体易位诱导的伴生突变及其表达的育种学和进化意义第121-123页
    4.10 小麦-黑麦的易位作为植物种属间遗传相互关系研究的模式体系第123-124页
5. 研究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0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
下一篇: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估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