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主要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的原则 | 第20-21页 |
2.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的运行措施 | 第21-22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3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页 |
2.2.4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国内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经验及启示 | 第25-30页 |
3.1 国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经验 | 第25-27页 |
3.1.1 政府主导型的经验 | 第25页 |
3.1.2 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型的经验 | 第25-26页 |
3.1.3 第三部门参与型的经验 | 第26-27页 |
3.2 国外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经验 | 第27-28页 |
3.2.1 免费医疗保障机制运行的经验 | 第27页 |
3.2.2 纯粹市场型医疗保障的运行经验 | 第27页 |
3.2.3 计划与市场二元混合式的医疗运行保障经验 | 第27-28页 |
3.3 国内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对长春市的启示 | 第28-30页 |
3.3.1 积极调整保障方案,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和水平 | 第28页 |
3.3.2 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强力,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 第28-29页 |
3.3.3 积极探索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 | 第29-30页 |
第4章 长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的现状 | 第30-36页 |
4.1 长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的现状 | 第30-33页 |
4.1.1 筹资范围及报销比例同步提升 | 第30-31页 |
4.1.2 覆盖大部分人群和地区 | 第31-32页 |
4.1.3 乡镇卫生保障条件得到基本性满足和改善 | 第32-33页 |
4.2 长春市新型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的现状 | 第33-36页 |
4.2.1 现行的筹资与报销补偿机制均衡 | 第33-34页 |
4.2.2 筹集资金的困难与资金使用不透明影响筹资程度 | 第34-35页 |
4.2.3 农民参合意愿逐渐增强 | 第35-36页 |
第5章 长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运行的 SWOT 分析 | 第36-43页 |
5.1 优势 | 第36-37页 |
5.1.1 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及就医条件 | 第36页 |
5.1.2 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 | 第36-37页 |
5.1.3 报销比例高于城镇医保 | 第37页 |
5.2 劣势 | 第37-39页 |
5.2.1 费用报销情况未真正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 第37-38页 |
5.2.2 方案设计不完善,社会满意度低 | 第38页 |
5.2.3 筹资水平普偏低 | 第38-39页 |
5.2.4 宣传力度不够大 | 第39页 |
5.3 机遇 | 第39-41页 |
5.3.1 与大病报销逐渐衔接 | 第39-40页 |
5.3.2 医疗实惠得到普遍的认可 | 第40-41页 |
5.4 威胁 | 第41-43页 |
5.4.1 农民对参合的信任度较低 | 第41页 |
5.4.2 医保药品价格过高,可享受医保药品种类过少 | 第41-42页 |
5.4.3 医疗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42-43页 |
第6章 长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43-47页 |
6.1 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 第43-44页 |
6.1.1 加强新农合政策的执行机制 | 第43页 |
6.1.2 制定灵活的合理的赔偿范围 | 第43页 |
6.1.3 加强相关利好政策的宣传 | 第43-44页 |
6.2 加强政府筹资与监管能力 | 第44-45页 |
6.2.1 实现统筹资金的透明化管理 | 第44页 |
6.2.2 增强政府制度和监管职能 | 第44-45页 |
6.2.3 全面提升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水平 | 第45页 |
6.3 拓展新农合软硬件的应用程度 | 第45-47页 |
6.3.1 拓展信息化的应用及使用范围 | 第45-46页 |
6.3.2 整合乡镇级卫生部门的协调机制创新 | 第46页 |
6.3.3 加大新农合医疗机构的医疗人才队伍的培训 | 第46-4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页 |